今天早早地去到办公室改作业,昨天的作业量很少,摘抄一篇阅读中的词语和一段话,可是今天在改完作业后,清出来有9本作业都是没有完成的。都是只完成了词语或段落。当时一下心里面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感觉也让大家头脑风暴参与解决到底该怎么记住作业才能避免第二天忘记作业了,我们也达成共识了。怎么就是这么个结果呢?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9本作业,有9个人没有做完…在我登记准备去一一问原因的时候,发现,咦!9本中有4个人是交了两本,合起来看,就是做完了的。顿时心情大好,因为这样算来就只有一个同学没有完成。我把那一个同学的作业拿到教室去,我问她怎么没有做完作业呀,她拿出了另一个作业本,说:“老师,我写在两个作业本上了,你还改了发下来了。”也就意味着今天的作业全部完成!瞬间更开心。这是孩子们自己参与讨论想出来的办法,也许他们会有主人翁意识,会愿意去践行这个约定。那么就继续期待明天的效果到底如何吧~
为了便于记录,就把昨天提到的较上学期进步很大的同学称为 A同学吧。A同学昨天作文本没有交,他承诺今天交给我,可今天他又没有交。我就把他叫到面前来,问他作业本呢。首先从他跟我的对话中,我看到目光没有闪躲,中气十足,有理有据,表情也真的是在回忆,一看就不是故意演出来的,所以我知道他说的是真话。他说他做了的,但是真的没有找到作文本。还说班上有同学爱翻他的书包,可能是被谁翻掉了。因为我通过他的表情相信他,所以就又给了他一个新本子,让他尽自己的能力把作文重新补一遍,他也承诺可以下午把作文交给我。
结果今天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我改到了他的作文本,原来那天他已经交了。(哈哈,可能是以前不爱交作业,现在交了我都没感觉)他从上学期作文只写一排,考试不及格到现在愿意去写,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进步了。当然这样也算冤枉了他一次,不过…幸亏也不算很冤枉,还好我只是客观提问,没有去批评他、责备他。不然等发现作文本的时候我该多惭愧呀!
上完一节课过后,A同学拿了两张1986年的钱,他说要送给我,当时我被这一举动感动了好久。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或许在他心里面也有一点小小的认可我了吧,愿意让我去走进他。其实孩子的戒备心理是很强的,当老师开始改变的时候,并不是说一改变孩子心里就能够接受到这个信息,他对老师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还需要时间去观察,去观望,需要看老师是不是只是暂时的在改变自己,是不是过几天又会凶自己,惩罚自己。也许经过这段时间我们的相处,他也开始慢慢地信任我,他也开始感觉到更好,所以他才变得更加正向。
现在的他会听讲、会记笔记、会举手发言、会积极帮我做事情,会去记听写,错了也会认真改。今天的听写,当我看到他只错了4个的时候,我真的为他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有时候我们的孩子还不习惯于跟老师平等的相处,还不习惯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他们更习惯于惩罚。他们也不习惯于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他们习惯去逃避责任,去被动接受。其实不管是谁,都是害怕受到责难、羞辱和痛苦的,如果我们教师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伤害,而不是让他们感受到帮助,那么我们的很多教育行为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不要觉得只有让孩子们感到痛苦才会长记性,真的,只有他们感觉到更好才会做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