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休学,我想缓一缓劲……
晚上洗脚时,儿子拉着我,想跟我说说悄悄话。
妈妈,我总觉得自己学不好。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努力了,也考不好。我感觉自己对学习无能为力。
你能具体说说吗?
比如语文,总是考不好,我觉得自己没希望了。
嗯,我觉得和之前相比,你这次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还是有较大的进步的。不过,之前复习过的基础知识点,复习时听写默写都是对的,考试时却写错了,实在是很可惜。所以,我们可以好好总结一下,下次赶上来就好了。
可是,妈妈,我很担心自己赶不上,我感觉学得很吃力,我觉得自己没救了……
儿子说着说着,眼里就噙满了泪水。
我一边安抚着他的情绪,一边继续鼓励他:
哪里没救了?像你的数学和英语就一直都很不错呀。一个考到95分,一个总是能拿一百分,老师也表扬你又进步了哦!
说到这两门课,他挂着泪的脸上又露出笑容。
他一直都很喜欢数学和英语。相比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习和收获让他有成就感。考试成绩相对而言,也较为理想。
不过,语文一直是他的老大难。前一段时间,老师也曾与我沟通过他的语文学习状况,比如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写字马虎不认真。加之我之前一段时间一直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对他学习的督促和检查。所以,老师觉得他这学期有点不在状态,学习态度很不端正,提醒我们家长多抽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
为此,我和他爸分别和他沟通过,尝试了解他的内心,包括对学习对玩耍等的想法,也确认过他还是喜欢上学,还是想好好学习。我们也一起做了学习方面的一些约定。每天放学后,我也尽可能放下手中的事,和他一起看书,练字。我也希望我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能影响到他,能激发他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
这之后大约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儿子在学习方面似乎有些改进。
然而,半期考试,他的语文考试分数依旧不理想,80多分的分数让他倍感压力。
尽管,我也一直思考他的语文学习现在为何总是达不到理想状态,但从未觉得他没救了。
我不知道,他内心的“无论怎样都学不好语文”的自我认知是从哪里来的。
依稀记得在三年级之前,他还是个热爱语文学习的孩子。对于他的语文学习,我也一直只关注他的阅读兴趣。从幼儿园开始,他就一直喜欢阅读,从自己的小人书、绘本书、故事书,看到我买的、借的各种大的、厚的书。就连《黄帝内经》,他都没放过。以至于他可以时常和爷爷奶奶探讨中医养生方面的话题。
为了方便他阅读,我先后给他买了书箱、书架,最后干脆专门还腾出书柜的两层空间给他放书。他也很喜欢和我一起逛书店,去图书馆看书。
他通过书籍了解了许多我们不知道也说不出来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他总是天马行空地编出许多奇特的故事讲给我们听)……看到他这么热爱阅读,我心里感到很欣慰,也一直很笃定,觉得这样爱阅读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尤其是语文学习方面,一般都不会差。
然而,现实依旧无情地给了我一记耳光。三年级以后,孩子在语文学习上的挫败感渐渐发展到了惧怕上学、想要休学的地步。
有一天,在和他聊及如何学好语文这个话题时,原本聊得好好的他突然哭起来,边哭边说:老师告诉他,再不好好学习,就只有留级,而且只能去别的学校留级。因为本校是不能留级的。说到这里,他哭得更厉害了,他说他不想留级,不想离开他喜欢的老师和同学们,不想离开他喜欢的学校……
我能理解老师对他的期望,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也相信这是老师想刺激他激发他学习动力的权宜之计。但看到他因为这番话而伤心难过,那颗小小的心里充满着就像要被妈妈遗弃的孩子才有的那种恐惧时,我内心实在是五味杂陈。
在这之前,孩子爸爸也曾在一怒之下训斥过儿子,告诉他如果不想学了,就不用去上学,直接退学算了……
可是儿子的语文成绩在这样“沉痛”的警告下,依旧没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成绩线。
虽然,我也想说,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品质好坏,也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是在现实教育中,那条看不见的成绩线的确成了一个小孩好坏的评定标准。因为这条成绩线,孩子有压力,老师有压力,家长更有压力。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是讲童话大王郑渊洁老师的。里面有几段郑渊洁式话语让我印象深刻:
“对于孩子,大人应该做什么?赞扬、鼓励,往死里夸。真正的忠言,都是顺耳的,鼓励就是顶级忠言,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
“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大人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只重视让孩子获得知识,其实,大人更应该琢磨,怎样让孩子别失去什么。”
“别束缚孩子,自由最重要。儿时享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不一样。”
郑老师语录简直深得孩子心,也让我们为人父母者深思。
为了那条成绩线,焦虑的成人给予孩子的大多都是大棒,胡萝卜就成了稀有的施舍。
这篇文章里还讲,郑老师有次坐火车看《爱迪生传》,读到爱迪生上小学才读了三个月,老师就叫爱迪生的妈妈把他领回家,因为“你的孩子朽木不可雕”,在领着爱迪生回家的路上,妈妈对小爱迪生说了一句话:“没关系,孩子,我在家教你!”郑老师看到这里竟然哇哇大哭起来。原因是他在小学时因一篇作文被老师羞辱,而他父亲在看过他写成小说的那篇检查后,也曾说过同样的话。
看到这些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作家年少时也曾是老师眼里的“学渣”,我心里多少有些安慰。但我也清楚,中规中矩的我们做不了那样的父母。作为成人,我们本身就缺乏打破现实,改变人生轨迹的勇气和魄力。
当我们没有勇气和胆识逃离传统教育体制时,我们就只有陪着孩子正视和度过语文学习这一关,和他一起找到重启自信的钥匙。
如何帮助儿子找回内心的自信呢?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成绩不佳,总是受到批评,他奋起直追的自信心就会逐渐丧失,并最终想要逃离学校。
在三年级之后,一次语文考试的失利,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儿子的自信。而当时我们也没能重视他的心理压力和变化,他收到的反馈都是批评、训斥、指责。此后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利,让他得到了更多的打击与批评,他的内心因此也一再被我们负向强化“语文成绩不好、不努力、不用心”,从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最后,在语文这一学科方面,他彻底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近代教育家俞子夷也曾说过:“要有自信,一定要有过成功的体验,常常做错,常常受责,只有失败,永无成功,怎能自信呢?”
因为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尽理想,儿子在语文学习方面很难有成功和喜悦、快乐的美好体验。没有这样直观的美好而成功的体验,他又如何找回自信呢?
如果能让儿子在语文、或者是在语文学习的某一个点上收获或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继而持续正向强化和鼓励他的这一个闪光点,是不是会激发他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呢?
或者由他感兴趣的数学、英语、机器人等项目入手,鼓舞他的士气,强化成功的快乐体验,鼓励他尝试在语文学习方面取得进步。
上述尝试也许很快就会有成效,也许不会一次两次那么快地激发出他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但这些尝试肯定好过我们曾给予的、一味的打击与指责、威胁,也好过给孩子无形间贴上“学习不好”的标签。
更何况,真正的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持续耐心浇灌的伟大工程。
但愿,我们都有持续的耐心和足够的爱、信任,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激发他们自行修正前行方向的内在动力。
(全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