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中国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或许会输在全球化教育时代的未来!

中国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或许会输在全球化教育时代的未来!

作者: 游学妈妈晓芮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23:48 被阅读2次

    作为一个中国家长,你是否会很羡慕这些「别人家的孩子」:

    上课时,专注地听讲,不插言,不天马行空胡思乱想。

    能够准确理解老师的教学主题,无论是做作业或者画画,都能交出正确、漂亮、齐整的作品。

    还会主动帮老师维持秩序,监督他人,给老师报告其他同学的问题……

    我曾经为大Judy不是这样的娃而森森地感到忧桑,特别是回忆起想当年那个从小当班长的老母亲本人,好像一直是这样的「别人家的孩子」.......

    最初从大Judy中班开始带着她去东南亚国际学校插班游学,也是怀揣着期待她能向「别人家的孩子」更靠近一步的美好梦想......


    然而,三年来考察了泰国各地近百所国际学校,每年寒暑假都泡在那深度体验,随着对泰国国际教育的不断加深了解,我的教育观也在一次次被刷新。

    而让我彻底放下想让大Judy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执念,是在今年寒假我邀请一位有多年蒙氏和IB PYP执教经验的泰国国际学校中国籍老师Reign,和我一起带着十个亲子家庭开展了一期坐标象岛的「行走课堂」活动,听了Reign对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一番麻辣点评之后......


    1. 那些有礼貌,理解力又强的「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们年龄大都在4-8岁之间,大部分来自国内的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也有体制内的公立和私立学校,以北上广的家庭为主,可以说,是国内教育环境相对较好的一群孩子。

    跟孩子们在曼谷见面后,他们的表现都很有礼貌,而且很快就跟第一次见面的 Reign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和沟通。有什么问题就跑过去问 Reign,有开心的事也立即过去跟她分享。

    「孩子们都好真诚啊!」Reign跟我感叹。

    我心里有些小得意。Reign一直在泰国国际学校工作,对于这群孩子,我有些中国式妈妈的私心,觉得他们很为我们这些中国父母长脸。

    很快,这种小得意又增加了一层。我发现这群孩子的理解力真的是一流。

    Reign讲过的内容,此后无论是提问,或者偶尔聊天时说起,他们都能给到很准确的反馈。

    在这些孩子身上,能看到优质的基础教育和智力启蒙的成效,我相信在国内无论任何环境之下来看,这些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我也为自己的项目能够有这样出色的一群孩子参与而开心。

    不过很快,Reign就给我泼了第一盆冷水。


    2. 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告状?

    有一天,爸爸妈妈们自己出去玩,Reign带着孩子们在酒店的KIDS CLUB 里上课。课后,Reign满脸震惊地对我说,「晓芮,你知道吗,两三个小时的课,我居然会接到五六十次告状!」

    「比如说,老师你说不要玩儿了,他还在那玩儿;老师你看,我坐在这个方块儿里了,他没有坐;老师这个地方是我的,这些沙子是我的,为什么他拿了我的沙子……」

    「我发现孩子们告状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跟自己有关的和跟自己无关。为什么跟自己无关的问题也要去跟老师告状呢?」Reign感到很困惑。

    Reign的话让我有些意外。因为这种场景在我看来很常见啊,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

    Reign却非常严肃地表示,这种频繁地告状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孩子们缺乏解决问题、理解他人、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我不知道国内的老师会不会给孩子传递‘你们要自己去解决处理矛盾’这样的意识。但在泰国国际学校,尤其是IB教育体系中,我们是真的是很重视培养小朋友解决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Reign给我看了一张图,是他们学校经常使用的工具——「争执解决转盘」。

    Reign说,这是在「争执解决转盘」中会用到的图片,当孩子们有矛盾时他们会一起走到那个角落里去转转盘,指针指到哪里,就用相应的解决办法去解决他们的矛盾。

    Reign告诉我,这只是很小的一个例子。其实工具使用的背后,就是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回想起来,我们插班一些国际学校幼儿园或者暑期班时,很多时候会是混龄上课,一开始我不太理解,有次和一位美国校长在交流时,他告诉我,让混龄孩子在一起学习活动或完成某项任务,是非常好的去引导他们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认识彼此的不同,相互学习和彼此包容的教育。

    这也正是我在了解IB教育时,特别触动我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明白「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但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是正确的」——这也是决定将来孩子能否成为「世界公民」的认知基础。

    所以,喜欢告状,看似只是孩子们求关注的一种表现,但却对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及开放包容的格局建立,有着相当大的杀伤力——Reign的国际教育视野,把我带入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全新角度。


    3.  这些认真听讲的「别人家的孩子」,为何缺乏发散性思考?

    如果说,告状只是我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那么上课能够专心听讲,则被中国式教育和父母们视为孩子的最佳学习习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Reign的第二盆冷水,泼的就是「听讲」。

    当时Reign给孩子们讲了《曹冲称象》的英语绘本。

    后来,Reign问我,「你觉得上课的氛围好吗?」

    我说,「感觉不错啊。孩子们都非常专注地在听故事。」

    Reign反问我,「你不觉得在我提问的时候,孩子们太安静了吗?」

    Reign说,课上她问孩子们,「如果换作你,你还有其他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孩子们沉默……她又问,「我们是否可以造一个巨大的称呢?」

    「虽然我一直在启发式提问,但孩子们却都乖乖地安静地坐着,眼巴巴地看着我。」Reign有些无奈地说。

    接下来,她给我描述了在泰国国际学校里,孩子们听这个故事时的场景。

    「这个故事在国外其实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我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也都知道标准答案,但是他们会七嘴八舌、纷纷抢答,比如:老师,我们可以造一个超级大的称,另一个孩子可能会反驳:不行不行,那时候还造不出那么大的称,可以把大象切开……虽然可能孩子们的方法比较天马行空,但那种课堂的气氛非常好。」

    「哪怕是老师给出的答案,孩子们也可能会反驳,说老师凭什么你说的这个是对的,我觉得我的办法也是对的」。

    「我能感觉到,中国的孩子们就很怕说错,都在等我的答案。老师说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他们就会默认为这个答案就是正确的。」

    Reign自己也是成长于国内的教育体制,在国内读的外国语大学的教育专业,所以她认为这背后是因为国内教学的阶段性、目的性特别强,一个月要完成多少教学任务,要让孩子掌握哪些知识点,多少的词汇量,这种压力和紧迫性导致老师和学生都非常急迫地想要一个标准答案,一场标准化的测试,然后结束这一阶段的学习进入下一阶段。

    「所以孩子们会一直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述,努力理解老师的话,生怕错过了什么知识点。他们笃信权威,学习的方式就是理解、吸收。他们都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是非常优秀的,但却缺乏发散性的思考和天马行空的勇气。」

    Reign说,在泰国国际学校里,孩子们没有那么大的升学压力,老师也不会急迫地要求孩子们去学会什么知识、技能,而是希望能够培养孩子们Action的能力,启发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从原有习以为常的被动接受,鼓励孩子尝试被激发兴趣后的主动探究。

    Reign的话令我想起女儿大Judy在连续三年的寒暑假都去泰国插班游学后,回到魔都体制内小学,课堂表现明显比其他孩子更「活跃」,我也因为她「上课不够专心」而被老师约谈过。

    在思维方式上,大Judy也显得有些「不走寻常路」。

    有一次公开课,老师在讲《树和喜鹊》:一棵树很孤独,一只鸟也很孤独。后来种了许多树,每棵树上都有喜鹊,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这时大Judy举手问老师:「为什么一棵树不能和一只鸟做朋友?」

    老师的回答,「可能树和鸟不能说同一种语言呀。」

    老师的回答很巧妙,并没有打击大Judy的天马行空,但我能感觉到,她也并不愿意引导大Judy沿着树和鸟做朋友这个方向去发散思维,而是尽快把孩子们可能已被大Judy放飞的思路,拉回到「标准答案」上去。

    我也跟Reign说起这次公开课。Reign有些感叹地说,她所在泰国国际学校的IB 体系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导者,除常规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引导与倾听,这与国内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家长」角色截然不同

    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会鼓励孩子提问,鼓励自信表达,鼓励实践,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所以,这些泰国孩子不害怕突破老师的权威,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 .我们梦想中那种主动学习的超级「别人家的孩子」,为何在泰国国际学校比比皆是?

    我一直认为,学习是对真理和真相的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对大Judy的学习,我从来没有什么鸡血行为,我的目标一直是可以把她培养成一个对学习充满热情和持久力的终身学习者。

    我所知道的泰国国际学校,大多也是奉行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这也是我连着三年带大Judy去泰国国际学校游学的重要动机。不过因为不能旁听,娃又没办法准确描述课堂内容,所以除了知道每周老师都会让低龄小朋友带个玩具去TALK AND SHOW这些魔都国际学校也有的项目外,实在所知甚少。趁这个机会,好好向Reign请教了一下。

    Reign告诉我,跨学科主题是包括他们学校在内很多泰国国际学校会使用的方法,比如科学课在学习「碳氧化和」的概念时,其他学科也会安排跟植物、跟气候等相关的课程,并且让孩子亲自在学校花园种植、观察。

    每个学期,老师一般会给孩子们布置一个project,并不会限定在某个学科的教学知识,而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去广泛阅读,动手查资料才能完成。

    Reign说,在她平时教的孩子们身上,都能看到知识面广、求知欲强、探索欲强的特点。

    一个跟她学习中文的2年级男生,会在文章里讨论世界大战。最近这个孩子的兴趣是研究泰坦尼克为什么会沉船。「不要小看他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一些非常专业的船的结构等问题的探究。」

    「泰国国际学校注重跨学科学习,立体的学习,教学内容也更生活化。因为我们并不把学习放在一个非常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希望将学习和生活完全融到一起,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学习解决真实的问题。」

    比如孩子们学静电,中国孩子可能是在实验室学习,在泰国国际学校老师会让孩子在地上打滚制造静电,这就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学习。

    是的,中国孩子的学习往往与生活割裂,学习只在课堂上和书本中,为学而学,孩子们不能理解学习的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理解的行万里路,就是一种实践,一种行知合一。我们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局限在孩子获得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而是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

    Reign给我举一个小例子。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自己用餐时,用手去抓蜂蜜芝麻吃。在国内幼儿园,老师如果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多会制止吧,既使在家里,父母估计也会跳起来了,「什么乱七八糟的,赶快去洗手」!

    但是泰国国际学校的老师们,在确保孩子们充分洗干净收的前提下,会鼓励小朋友用手去吃,让他用手去感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老师也会在旁边启发他,你看你这样吃是不是干净?你的感受是什么,是觉得可好吃呢,还是觉得其实吃的不方便呢? 孩子去洗手的时候,会发现手很粘并不好洗。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会逐渐学会使用工具去吃东西,而不是说什么东西都要用手去抓。这种探索学习,比老师父母说教的效果会更好。

    这样的教育模式,或者说是理念,是为了唤醒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如果我们依然将知识、技能传授当作教育的根本,从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这可能真的会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失去自我,更无从谈起所谓的全球竞争力。

    我们最后一次课堂是在海豚园,当时有一个简单的小手工,需要孩子们给海豚画填沙子。当我们拿到孩子们的作品时,发现几乎所有的画都一模一样。孩子们把沙都填在了线框中,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却几乎没有任何创意性的发挥。

    Reign给我看了她的学生一幅类似的作品。在下面这张画里,不但有填色,这个孩子还画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甚至奇怪的小人。

    Reign说,课堂上老师们还会启发孩子,海洋里除了各种生物,会不会看到垃圾?并从这个话题延展到海洋生态环境,海洋保护上来。而这种「地球公民意识」,几乎贯穿于泰国国际教育所有的教学中。

    这让我想到了IB教育体系的六大超学科主题:

    1.我们是谁

    2.我们身处什么时空

    3.我们如何表达自己

    4.世界如何运作

    5.我们如何组织自己

    6.共享地球

    这些,也正是中国教育缺失掉的灵魂。


    5. 想「别人家的孩子」能够赢在未来,或许只要我们可以「放下当下」

    所以当活动结束我们复盘时,Reign非常犀利地告诉我,这些「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看似乖巧懂事的「表象」背后,正是好奇心,探索欲,人际沟通,解决问题等「软实力」的缺失。

    而缺乏这些能真正支撑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会让孩子在全球化教育时代失去未来的竞争力!

    是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能够点燃孩子心中正向的火苗,让他们去学习和思考个人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价值。我一直相信只要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全球化视野和公民责任意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无论做什么都会很优秀。

    而这种我理想的教育之所以可以在泰国国际学校生根发芽,这背后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佛教国家的宅(慢)炎(慢)炎(来),恰巧符合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的真谛!

    我也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跳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视角,放下焦虑,放慢脚步,用「国际教育视野」和「生命价值思考」来期许孩子的未来,也许我们能做的最好就是「创造环境,静待花开」。

    作者介绍:

    游学妈妈晓芮,七岁女孩的妈妈,坐标魔都。曾任旅游互联网公司高管,资深东南亚旅行达人,一年一半时间泡在东南亚,被称为“东南亚女王”。从女儿中班开始,每年寒暑假带她在泰国国际学校游学,考察了泰国上百所国际学校,提出“分开旅行,共同成长”的理念深得年轻父母认同,是“会旅游的人里最懂教育,懂教育的人里最会旅游的妈妈”。个人公众号游学妈妈晓芮(ID:dongnanyaquee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或许会输在全球化教育时代的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zz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