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越来越习惯了一个人生活。然而,在这种生活背景之下,是否会觉得寂寞呢?身边有人会不会好一些呢?真的是人的原因还是仅仅是此起彼伏的情绪?
实际上,一个人独处久了会恐慌,会焦虑,会情不自禁情绪就变得低沉,这是难过的主要原因。
我会害怕每一天清晨醒来我的迷茫,我会害怕在需要拿主意时我的无助,我会害怕某一天大家就把我遗忘,同时,我也害怕别人的过度热情。
我时常迷失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那里充斥着各种思绪,然后在各种思绪中过着孤魂般的生活。有时我想逃离,逃离这世界;有时我想走进,彻底走进这只有自己的世界;有时我也想出来看看,只是想看看,好奇,猎奇,疑惑,质问,没有答案也没有关系。
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好像突然间就这样了,从某一天起,不知道要这样下去多久,既无期待,也无目的。
是的,我鄙视一切以目的、结果为人生的诠释,我鄙视一切以功利、道德为名目的标准,我鄙视一切以“我或非我”才得以成立的种种自大行为。有时,人想得太复杂,然后过着简单的生活似乎也很容易满足,我就是这样。
所以,为什么要鄙视呢?也许是怕得到了很多,然后就知道可以失去的也很多。怕不舍,怕吝啬,怕贪婪,怕欲望,也怕清醒和迷失。其实,不应该计较的,我是说先得到、先拥有、先存在,然后不断进取,人生没必要早早就给出答案,更没有必要那么快地进行“盖棺定论”。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清晨的时候,我就做过这样一场思考:
想起以前,婚姻包办,那时总强调什么恋爱自由,解放女性,男女平等。其实,仔细想想这终究是少数呢!之所以被拎出来,不过是走到了人们前头去了,被看见的可能,然后被看见的少数人。
再看现在,似乎又倒退回去了,不在乎自由,不需要解放,不求平等,也不计较年龄,然后就图个有钱。实际上,这也没什么的,虽然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然而似乎只要你有钱了,符合标准了,反而能够更加自如地做自己了。就好像大家都是一样的人时,被看见的人也就多了起来,只不过是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会更“短视”罢了。
讽刺吗?不觉得。只是有些唏嘘。
以前没得选,现在是不敢选。好像变了,实际上似乎也没啥变化。这样说来似乎有点可悲——也就是说,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然后大多数人又都选择了退回去。而这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已然有了“护城河”,我们可以更加踏实地向前或随时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
所以,到底是人们认清了自己的贪婪,还是因为纯朴的简单的心灵少了,从而贪婪也成了一种“更上一层”的复杂演变呢?我想这就是平庸,匮乏,枯索灵魂的原因所在吧?分辨不出真善美,自然也就看不见,看不见自然也就不能更进一步发展。
得到的多,可以失去的也就多了。(只要抱着消极的态度去看世界,世界也将越来越小,人格就高不上去。)
不过,不可否认,现在发展得比以往要好。只是“幸福与否”就要打问号了。也不难理解:就像伤口结痂后虽然增加了韧性,但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敏感的感知。
我不知道这样好不好,如果可以不受伤,如果受伤后能够吸取教训然后能避免受伤,如果受伤且一直不断地受伤,我是说,人的顽强、坚韧、勇敢,它会不会在某一天就突然间像琴弦拉得太紧然后就断了?
我不懂取舍,我只知道,消极地看待世界并不会改变什么,而积极地看待世界则完全不同。就像尽管我们以过去的尺子衡量着现在,可现在我们已经比以前好太多了。而这,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教育本身就是需要学习的(教育成本,像所有新鲜事物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沉淀,需要发掘,慢慢成熟,慢慢成长)。最好是主动学习,渐次则是被动接受,再次是适应,最次才是忍受。如今已经很好了,比以往都要好,应该更有信心才对呀!
我曾对生命作过最绝望的诠释:“别紧张!如果这就是死,那么也太轻松了!”
所以,身边有人,或无人相伴。别紧张!如果人生只这样,那么还有什么好怕的呢?还有什么不敢的吗?没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