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我和儿子像往常一样,坐校车去校园北门,再步行去群光广场晚餐。一路上,我们聊着这个星期学校发生的事情,聊着本周家长群都在关注什么,聊着一路上所见的人与事,有时也聊着我和孩子爸一周的生活点滴。
我们坐着校车回南门时,儿子突然说了句:我真是有着神一样的父母啊。
我疑惑地问:为啥这样说呢?
儿答:你们都很民主,不会把你们的意见强加给我。
我有些小惊呆,也颇欣然。因儿子的这样的认识,也因我原本属于控制型的人,却一直努力做到和儿子朋友般的相处。
回想儿子自懂事以来,他的很多安排,也基本上是他自己决定。比如,小学六年,看着别的孩子们舞跳得好,字写得棒,每次去接孩子放学,手里总能收到各种英语培训班、作文培训班的宣传资料,我都会问儿子要不要报一个。但他说不报。便不报,尊重他本人意见。
小学一年级,为了让他多一些活动的机会,我特意带他去一个打架子鼓的培训班门口,看看里面的孩子们在干嘛,问:有没有兴趣去?儿子说:可以啊。于是,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初一,他一直跟着老师打鼓。上了初中,学业渐多,我问儿子:是否把打鼓班停了?他说接着学吧,一个星期也就一次课,就当放松吧。我想他跟着老师打了六年鼓,一时也舍不得离开老师。那就接着打鼓。
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说他可以去学奥数,于是他放学回来说,要去上奥数班。奥数班一直上到六年级,初中因时间紧,就没有接着上。
上初中后,我发现班上都是平常上各种培训班的学霸,我有些后悔儿小学时没给他报作文班和英语班。可是,看到儿子在用他的步伐去做自己时,我便释然。
上周,班级里都在报名参加外研社杯英语竞赛,班上80%的孩子都报名了,可儿子说不报,我们便说:那就不报。
去年底,儿拿回一张冬令营宣传单页,我问:要不要报名?儿说不报。我担心他是不是舍不得花钱,特意问过了几次要不要报名。他每次都没有犹豫地说不报。好吧,就不报。
眼下,夏令营也开始报名了,之前听儿说过夏令营,似乎很有兴趣。这次我仍然问:夏令营报名吗?他这次有些犹豫,我知道他在顾虑什么,于是便说:我和你爸都支持你报名的。挣钱就是为了用来花的。儿似乎如释重负,全身轻松起来,说:我也想参加,我相信会学到很多的。后来,我们关于夏令营一起畅想了很多,聊得十分开心。
在“神一样父母“背后,其实是有很多我和他爸的大量沟通,直到我们意见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