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5 栗子晨间阅读#
各位村民们周六早上好呀!最近村里看不到美食和运动,甚是想念。上海最近晴天不断,愿村民们日日晴朗。
今早阅读《文学回忆录》的唐诗、宋词部分,感知先生大爱杜甫,杜甫和屈原,当是先生的心头好。
先生说,中国诗的衰亡是正常的、命该的、必然的。盛过了,不可能盛之又盛。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从整体来观照,中国不再是文化大国,是宿命的,不必怨天尤人。所谓希望,只在于反常、异数。所以先生说,期待时代转变,不如期待天才。
读天才的作品,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样。歌德说,各时代的特征都是浪漫主义。先生说,青年人会向往各种主义,但要他们自己提出主义,只能是浪漫主义。
天才重要,天才的朋友(欣赏者)也很重要,天才的朋友会帮其记录和传播,久而久之,天才的朋友就有可能成熟而成为天才。先生说,人类的伟大高贵,完全在于精神生活,在于少数的精神贵族,也就是指天才和天才的朋友。
先生说,读诗,嘴要刁。全唐诗共有四万二千八百余首,时间跨度三百年,《诗经》到隋朝,一千多年间,总数只及唐诗几分之一。
作诗越来越讲格律,越来越严谨,要求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没有味道。诗词,更重意思和味道吧。所以,只能期待天才。
有一段先生说,同学们都期待他多讲观点,为什么大家着急听观点?图方便。观点有用,又无用,无用,又有用。有的观点不好消受,有的可发表,有的只能讲讲,有的,死后才可以发表。
关联想起,为什么大家喜欢听观点,因为大部分人其实没有观点。因为不知,所以难以产生观点。因为恐惧,不愿分享观点。为什么大家喜欢所谓的“金句”,金句即是观点,是容易被记住和被传播的观点。图方便,所以喜欢听金句,不喜欢创造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但是分享别人的观点,没有风险。分享时,你们便不会看透我的“不知”。
回到诗词,先生说,绝句、律句,很像生物,会生长、发展、衰老、残败。这是文化形态学。文化是个大生命,作者的个人生命附着于这大生命。有时候,时代还没开花,他先开花了。
宋词部分,先生分享的词量比较多,读宋词的感受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各种风雨云暮、凭栏倚栏怀古念情…宋词如果有属性,当属阴性。
先生说,词本来是小品,是小提琴。打仗可用枪炮,不要勉强小提琴去打仗。有人说:我的文学有志报国!很好,你去报国,不要弄文学。
看先生文字总是忍不住笑出声。比如说诸位不要记,以上不是诗。(笑)
先生又是有憾的,中国的诗,量、质,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诗国,可是真正伟大的世界意义的诗人,一个也没有。
那关于为什么说中国没有真正为大世界意义的诗人?是因为诗人都是写个人的诗,因为“个人化”,普世性、全时代、全民族、全人类性不够强,所以称不上是伟大的悲伤?
但又在我们看来,写诗、读诗又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伟大,还重要吗?一个时代的灵魂,隔空遇到另一个灵魂,能历经时间空间的跨越,也是一种伟大?
以下留些词句,给村民们共赏(不连贯,不取自同一首,读到哪算哪):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一直在想,很多时候演讲主题讲来讲去就这么些,万变不离其宗,但好在故事不同,不同在于细节不同,画面不同。中国诗词这么多首,讲来讲去也就这么些主题,唐诗三百首,能有一百首入先生心头。也是画面不同,细节不同,越细微的观察和感受越渗入心间,一读就让你一拍大腿就好。为什么自己就观察不到,写不出?大约在我们的感知系统太粗糙。感知于世界粗糙,感知于身边事粗糙,感知于自我粗糙,感知于身边情绪流动粗糙……
村中熟读诗词的大仙们甚多,今日感受就到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