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遇乡亲

作者: 柳志儒 | 来源:发表于2017-08-07 14:33 被阅读1022次

柳哲

有道是“他乡遇故知”,客居京城的我,见到久别的乡亲,“两眼泪汪汪”,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夏秋之交,携女儿到北大参观的乡友陈兄,来电求助,被保安挡在了北大南门之外。按学校规定,暑假期间,社会人士进校参观,必须从北大东门登记身份证入校。陈兄和女儿,一到北大东门,便傻了眼,排队的长龙,足足有一二华里那么长。他灵机一动,看看能否走捷径,绕道北大南门,人是否会少一点?酷日当空,他们头顶烈日,大汗淋漓,怀着对北大顶礼膜拜的心情,转了一大弯,终于来到了庄严雄伟的南大门。保安无情挡住了去路,陈兄急急说明了原由:如何千里迢迢远道而来,北大东门如何门庭若市,如何临近傍晚,生怕按正常排队,会赶不上进校参观……千理由万理由,就是一句话,恳请保安网开一面。保安的脸,是死板的,学校的规定,是教条的,对来北大朝圣的父女俩,不领情,不放行。陈兄百般无奈,也许他的那份执著,感动了保安,终于松了口。保安说,如果校内有熟人,给传达室来个电话,可以破例放行。陈兄情急之下,电话求助于我。得知缘由后,我立即打电话给曾任北大中文系办公室主任的老乡张兴根先生。张先生接到电话后,不顾年事已高,八十多岁的他,火速地打电话给对方。剧情于是发生逆转,父女俩终于“圆梦北大”。

北大参观毕,陈兄的初中同学吴兄一家人,在京西香山“兰溪小馆”,设宴招待“发小”。我有幸叨陪末座,参与“乡情之约”。说来也巧,我北漂京城,游学北大。燕园住过十二三年,可谓时间最久。为了方便儿女入学,举家迁居香山,转眼八个年头。香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浸染了我的感情。这次聚会,也许是天缘巧合,安排在了“兰溪小馆”,因为我们都是浙江兰溪人。

说起这“兰溪小馆”,对于客居他乡的游子,格外亲切。初到香山,我偶然发现这家小馆,就曾迫不及待地进门打听店主。据说店主是做金融生意的,富春江人。母亲是兰溪人,他是兰溪的外甥。我们来到这里,说家乡话,喝家乡酒,谈家乡事,自然格外高兴。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也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

久别的故乡,梦中的亲人。思乡的泪水,不知多少次浸湿了枕巾;无尽的乡愁,染白了多少游子的黑发!在这里,终于“回家”了。我带上“梅江烧”,招待乡亲。一杯杯家乡酒,一句句心里话,不是酒醉人,而是此时此刻的乡情,感染了每一位游子,陶醉了每一位北漂客。

乡友吴兄,兰溪梅江何宅人。八年前,到中关村创业,做智能化家居生意。如今有车有房,大女儿初中毕业于北京一所名校。由于非京籍孩子无法正常在京入学升学,夫妻俩原本打算“打道回府”,让女儿回到家乡实验学校就读。河北有关部门,对于北京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弃儿”,网开一面,择优录取。他女儿于是顺利进了香河一中,如今上高三。小女儿在北京尚丽外国语学校上二年级,派位上了该学校,九年制义务教育,也没有额外花钱。吴兄住闵庄,与我住处,一箭之地,我们同属于香山地区。前几年,他到香山旅游时,也是惊喜地发现了“兰溪小馆”。这次老同学来京旅游,特别安排在这里就餐,有着特别的深意。

参与聚餐的还有另外一位老乡何姐,她与丈夫,是兰溪远近闻名的“夫妻搭档”,共同出版过合著《并蹄莲》。她久仰北大旁听传统,毛泽东、沈从文、瞿秋白、冯雪峰、许钦文、丁玲、杨沫、金克木等等,都是北大“偷学”成为的历史名人。她高中毕业,酷爱文学。通过自学,拿下了浙大本科文学学士学位。知天命之年,毅然放下多年的服装生意,关了店门,负笈北大,做了一名旁听生。二三个月下来,她奔走于北大的课堂,聆听名师课程,遨游于书海,潜心于创作。走进了曹文轩教授的课堂,聆听了谢冕、何镇邦等名师的讲座,阅读了大量的四书五经,让她眼界大开,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方向。

北大的住房费用昂贵,一个床位每月就要二三千元。这位老乡在香山觅了一处民舍,房在四层,清静优雅。室虽不大,只有十平米大小,名副其实的“斗室”,但挨在北京植物园,与曹雪芹成了“邻居”。东眺玉泉山,心旷神怡;西望香炉峰,高瞻远瞩;北观黄叶村,诗情画意;南览荷花池,清风明月。住在这里,悠然自得,仿佛神仙,天下风水,可谓独归此君矣!

这次老乡小聚,自然叫上了何姐。她阻挡不了浓浓乡情的诱惑,平时不喝酒的她,破例举杯高唱。她的“游子吟”,无不体现了北漂的艰辛与求知的快乐。

作为“东道主”的我,给远道而来的乡亲,介绍香山的“特别”。这里不独以香山红叶闻名中外,这里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五座世界名山之一。曹雪芹曾在香山黄叶村,“十年辛苦不寻常,一把辛酸一把泪”,整理创作了世界名著《红楼梦》,名垂千古,红极于时;毛泽东进北京第一站,落脚地就在香山,双清别墅留古迹;一代伟人孙中山,不幸逝世后,曾落葬于此,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瞻仰者,络绎不绝,孙公墨宝“天下为公”,光芒万丈;民国政府总理熊希龄,热心慈善教育事业,舍家办学,1920年在这里创办香山慈幼院,数十年中,培养孤儿与学生成千上万,造福社会,泽被后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清代帝王,曾在此避暑办公,勤政爱民,乾隆为香山吟诗无数,“我到香山如读书,日新景会领徐徐”,更是脍炙人口;青山有幸埋忠骨,李大钊、熊希龄、梁启超、段正元、梅兰芳、王洛宾、启功、季羡林、张岱年等先哲,长眠于此;香山寺、法海寺、碧云寺、卧佛寺、晏公祠、地藏寺,古刹林立,人文浓厚。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山水如画,别有洞天,这里是京城文化的制高点,都市人的“世外桃源”。

远道而来的陈兄,不愧为分管文史工作的政协副主席,兰溪作家协会主席,介绍家乡,如数家珍。浙中崛起全域开发,兰溪儒学深入研究,蒋畈精神发扬光大,王阳明的兰溪情结,舒元舆、贯休、范浚、柳贯、吴师道、胡应麟、章懋、李渔、蒋鹿珊、曹聚仁等先贤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如何将金华、兰溪建成中国文化的新标杆,名副其实的“小邹鲁”……。陈兄,还回忆起他上三年级时,一次无意的“抄袭”作文书上的《我家的大花猫》,竟然在他心中,栽下了文学的种子。1999年,为了追求文学梦想,他自费到鲁迅文学院进修,还带着一帮鲁院同学,到北大参观,与我神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回首往事,陈兄不无感伤地说,我们那帮同学,已经有四位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位才情横溢、敢于直言的江苏常州作家村人,我们都是见过面的,可惜他已病故多年。

酒干言未尽,人走心仍留,他乡遇故知,快活在心头。乡情是最真的,乡愁是最浓的,乡亲是最亲的。不离开故土,不知乡愁的滋味,不离开父母,不知创业的艰辛。梦里时时问故乡!一次乡亲小聚,让思乡的病得到医治,让思亲的痛得到缓解,让积郁已久的思念得到抒发,让对故乡的眷恋深情得到展现。

故乡,离我们很近,故乡,离我们很远。故乡在心里,故乡就是我,我就是故乡。故乡在我心里是永远的,乡亲在我心里是最亲的!他乡遇乡亲,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相关文章

  • 京城遇乡亲

    柳哲 有道是“他乡遇故知”,客居京城的我,见到久别的乡亲,“两眼泪汪汪”,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夏秋之交,携女儿到北...

  • 京城遇老乡

    前几天去北京出差,坐在路边的条凳上歇息,看到一个穿着物业马甲,胳膊上戴着红袖箍的年轻人从面前走过。我跟他搭话说,你...

  • 京城遇坤弟

    他乡遇友欢愉事, 更况童年历眼多。 同饮千杯知未醉, 交心叙语已成昨。

  • 遇见之初遇京城

    今年是阿猪逃离北京的第四年,也是我来京的第四年。记得那个时候我初来北京入职第一家公司,遇到了已经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小...

  • 庚午日京城遇雪

    诗心虽未灭,岁岁和春别。 身在繁华中,路长独淋雪。

  • 【复看水浒】013:林冲遇杨志,王伦耍心机

    回目: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人物:林冲,杨志,王伦等人 地点:梁山泊,汴京城 概要: 一、林冲劫人遇杨志...

  • 《问道隋牟师》

    徐化义 (一) 问道京城予觉间, 隋牟援笔解疑难。 此生明师不可得, 却道喜遇结福缘。 (二) 问道京城予觉间, ...

  • 言者 我心吗

    “吃过啦。”这句话,是每遇乡亲邻里,惯用的礼貌问候语,无关吃饭的事。而我,遇人就常常忘记套用这半万能用语,也因此,...

  • CC10 我爱“传销”

    ladies and 乡亲们,再过四天,南京城将有一件大事要发生,你们都听说了吗? 是的,由多个成长组织一起发起的...

  • 乡亲

    经过一天来回奔波,年近耄耋的父母的确劳累,父亲由于晕车脸色发黄,情不自禁地说:“晕车也值啊!见到了许多乡亲们!”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京城遇乡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fa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