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天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道破人生天道玄机

《天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道破人生天道玄机

作者: 吴立言Aice | 来源:发表于2022-08-21 20:58 被阅读0次
    天道玄机

    01 

    大师为何接见丁元英和韩楚风

    天道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丁元英五台山论道探讨佛理,字字玄机,精彩绝伦,让人醍醐灌顶,包含人生大哲学,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丁元英与韩楚风到五台山拜访大师,讨个心安,大师深居简出,不轻易会客。丁元英将5万元现金装进袋子里给一个小僧,让其通报。过了一小会儿,小僧原封拿回袋子说道,师父回话,非也。

    于是丁元英又往袋子里塞了5万元现金,一共是10万元现金,然后递给小僧,让其再次通报。过了一小会儿,小僧又原封拿回袋子,说道,师父回话:非也,非也。

    丁元英这时意识到可能是见到了真的大师,便给了守门僧人一首词,大师理不理就看缘了。

    结果丁元英和韩楚风如愿以偿,成功拜访了大师。期间,大师问道,施主以钱敲门,若是贫僧收下了钱了呢?韩楚风答到,那我们就走,如果是钱能买到的东西,就不必拜佛了。大师豁然一笑。

    为什么韩楚风十万现金都敲不开大师的门,而丁元英的一首词大师却要亲自迎接呢?

    主要是因为这首词实在是太有辱佛门,对其他各大宗教都有诋毁的意思。如果你是大师,看了这首狂妄诗句,也不免有些好奇。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02

    丁元英关于真经和佛的见解

    于是智玄大师直接问道:“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行?”

    接下来的一段,我个人认为算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

    丁元英说:“大师拷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要达到寂空圆满,只能悟,而不能靠修。修为成佛是有目的的求,悟在明心见性,在于觉悟。

    修行是通过行为来遏制本性,悟道是随本性做事,觉悟的人律由心生,行善都在自然而然之中,修行的人通过规矩来遏制妄念,求善果,于是求善报的人有信仰却无实际的证量,停留在盲目的因果中,停留在虚假的念想中,如此随因缘生灭。

    于是,大师又问道:“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之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佛是一种觉悟,或者说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而不是某一个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与思维方式,但不能说有自己的认知与思维方式的人就是佛。

    人本性可好可坏,但佛性却是一种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圆融之态,当你发现它后,它会影响你的行为,进而表现出来。如果被现实的欲望所阻碍,那么这种通向觉悟的智慧也就被蒙蔽了。

    但如果我们连这个问题都没发现,也就是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话,那也就谈不上悟与不悟,修与不修,道之为道了。而只有知道了何为欲望并放下了欲望的人,才是真正的达到了涅盘之境。

    能够看透世间七情六欲的智者只能算是佛教中的人像之佛,达到一种自恰即止的状态,这还算不上无量圆满。因为如果佛有量的话,就不能称为无量佛了。

    佛法无量讲的是对求真的探索永无止境,你说我有欲望,我所欲者并不是世人所执着的七情六欲,你说我没有欲望,我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求着真理。

    佛教的境界,若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其实是一种脱离人本世界的智慧。他追求真理,秉持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浅义处说佛法是导人向善的教义,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此基于人本社会的善恶,是非等的智慧及文化,从众生处说,则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制胜方法,虽然可能本意是好的,但好像也无法体现佛的慈悲为怀。

    03

    大师与丁元英关于得救之道的讨论

    大师说:“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入登天。”

    丁元英回答道:“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与基督我进不得窄门,于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货色,大师已从这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会讨得一个心安。

    于是,丁元英把“神话”“扶贫”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并且着重解释了主观上的“杀富济贫”和文化属性的思考,这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也不是简单的扶贫,而是一种社会文化认识的自我作为。

    大师说:“施主已胜算在手,想必也已经计算到得手之后的情形,势必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

    市场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所谓神话只是强力的杀富济贫,不解决造血根本问题,只会徒挨一顿骂,一招杀富济贫,骂的是丁元英,疼的却是传统文化。

    因此,大师明白了丁元英杀富济贫的目的是引出得救之道的讨论,同时,这个得救之道的讨论并不能得出真正的得救之道,而对王庙村村民肉体的摧残是真实存在的,于是来求心安。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

    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这里,丁元英向大师表述了自己的就得救之道的看法,提出了传统文化的死结,并表明自己知道这样一场讨论并不能彻底改变什么,只是随缘对传统文化弊病进行一次揭露。

    04

    丁元英讨心安的由来

    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事,何来讨个心安。”

    丁元英通过私募基金疯狂从股市捞钱,被别人骂汉奸都不在乎,怎么会在乎有识之士的声讨呢?他还没有冲动到为了让舆论溅起几滴水花而招惹骂名。

    那这个心安到底由何而来呢?当芮小丹问他,私募基金都没有求心安,这次为什么要求心安了,他回答说:“私募基金跟你没关系。”可见这个心安其实是因芮小丹而来,因为毕竟这个“神话”是因她而起,所以担心她会因此受到反噬。

    所以,当韩楚风夸他一年多没见境界提升时,丁元英却摆摆手说道:“哪里是境界,当得救之道的讨论浮出水面,那就是我要送给小丹的礼物。”

    韩楚风吃惊地说:“我的天呢,你知道这件事儿得折腾多少人,得起多大动静,原来就是就是送给一个女人的礼物。”

    丁元英说:“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这两个极致我都没敢冒犯。不可以吗?”

    对于人来说,这两个都是最重要的东西,对丁元英而言,现在情是最重要的东西,我没有舍本逐末否认它的存在,这是难道不可以吗?

    于是韩楚风感叹:古有千金一笑之说,如今一看,那千金一笑又算得了什么?

    所以,五台山论道表面看是丁元英的境界之高,实际上却凸显了丁元英对芮小丹爱的多么深沉。

    由于《天道》剧中,丁元英五台山论道涉及到很多直白的内容,所以做了很多删减,这让原本最精华的一幕大打折扣,现在只能在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中才能看到。

    它和《背叛》《天幕红尘》统称为豆豆三部曲,无论你现在是底层的小人物,社会企业家还是创业者,我都建议你认认真真地品读一下这三部作品,他会助你打破思维的束缚,提升认知,洞悉财富密码。

    每部小说对应的是不同的人生境界,《背叛》是生存哲学,《遥远的救世主》是觉悟,《天幕红尘》则是在红尘中修行,

    豆豆的人生哲学启发我们从更高的维度思考人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觉醒的大门,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道破人生天道玄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hm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