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问题】
合作困境:每个人都会想到,如果对方选择合作,自己选择不合作得到的报酬要高于选择合作。以至于个体理性有时候难以形成集体理性,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即合作问题(合作困境)
囚徒困境: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情况。
如果我们希望经由个体理性选择来实现集体理性,获得合作红利,就需要对个人的行为进行激励和诱导。这种激励和诱导经常采用物质手段进行。但是进行物质奖励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不受财富约束的第三方,从而有足够的财富来保证物质奖励。并且第三方有足够的信息和能力以识别并公允判断。
实施物质激励对于第三方的要求:财富、信息、能力、公正等
所以:很多国家主流价值观都对合作行为(乃至于自我牺牲)做出价值上的肯定
结果:人们从合作行为中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不合作的行为令人心生愧疚,从而降低了物质回报的诱惑
【协作问题与合作问题的交织】
1. 预期不一致导致的合作失败
2. 预期一致(协调),但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不一致(合作)导致的合作失败
协作问题和合作问题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但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解决协调和合作两个社会基本问题需要针对不同情况来寻求不同的方法和方式
分工是内生性协调与合作的重要驱动力。
心理学:通过实验以及观察的方法来考察人们实际上如何行为及其现在的心理机制
【博弈论的假设】
1. 博弈的每一个参与人是工具理性的
2. “每一个参与人是工具理性的”这一点是所有参与人的共同只是(common knowledge)
3. 所有的参与人都了解博弈的规则
【工具理性假设】
1. 最大化问题:理性人要有一个明确的偏好,然后再给定约束条件下,该人总是追求自我偏好满足的最大化。
2. 明确的偏好:
a. 完备性假设:行为主体对任何两个选择之间喜爱程度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b. 传递性假设:一个人的偏好要前后一致
3. 具有明确偏好的人可以被称为理性人
4. 效用函数:用来刻画一个人的选择和满足程度之间的关系
个人的最优选择是由偏好和约束条件共同决定的:现实中人们选择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偏好不一致,也可能由于约束条件不一致
法律和社会规范等游戏规则对个人的选择影响,既可以通过约束条件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偏好发挥作用,视情况而定。(当某规则对某人产生内在情绪影响时,约等于通过偏好发挥作用)
完全理性假设:
最优选择:在满足约束条件情况下最大化自己偏好。是边际效应等于边际成本决定的
现实情况:大量的选择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进行的,选择和结果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预期效用理论:某一选择在不同事件下得到的效用水平的加权
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涉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风险爱好、风险回避、风险中性
有限理性:
1. 批评:
a. 有限理性:人的大脑加工、记忆能力有限,因此不可能完全理性。人们经常模仿别人的所作所为,以至于出现盲从和迷信
b. 有限毅力:完全理性意味着人们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精确计算。但是现实中人们通常因为毅力不够,无法抵挡诱惑(避免方法:承诺行为)
c. 有限自利:
i. 利他注意
ii. 情绪化行为
理性人假设的意义:
1. 虽然知道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发展出一个建立在非理性假设上,可以信赖的、准确的、具有更好处理能力的研究框架。非理性假设可以描述很多现象,但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有分析能力的理论体系
2. 从社会演进角度,尽管人不是每时每刻理性,但是如果长期不理性,就很难生存
3. 社会科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预测人的行为,还要分析社会制度的优劣,评价各种政策和改革的方案。因此要对人性有一个前提假设和判断。假定人是理性的,就可以从社会制度和政策上去思考改进
对人性的准确判断是为了找到改进社会的基础,找到最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制度,以便使人类社会可以长久不衰地存在。
经济学家的理性人假设促进了人类合作精神和道德水准的提升,而不是相反。
个人的最优选择往往是由偏好和约束条件共同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