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何思何虑:学习阳明心学笔记

何思何虑:学习阳明心学笔记

作者: 快乐大拙 | 来源:发表于2024-08-07 06:36 被阅读0次

    学习《答周道通书》,心的本体是天理,是寂然不动的,是感而遂通的,何须思虑!

    周道通提出,“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人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这里面他能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只是知道‘何思何虑’,而忘记了‘必有事焉’的工夫,那又会怕坠入到虚无当中,因此不该滞于有,也不该滞于无,这样对还是不对呢?一个初学者何以问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努力不动念,或者刻意用力觉知每个念头,脱离了每个当下的发生,这个时候其实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孔,只是换了一个方式而已。

    道通问阳明先生,这个问题对还是错,阳明先生这样说,“《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何思何虑”的功夫在圣人身上就是自然的,在学者的份上也是勉然的。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阳明先生说“何思何虑”指的是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除此之外并无他思虑,而不是无私无虑。很多人追求无私无虑追求到一个虚无空的状态。阳明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心的本体就是天理,而天理只有一个,还有什么可思可虑的呢?天理原本就是寂然不动,原本就是感而遂通的,所以这个“何思何虑”正是为学的功夫,只不过就是圣人而言,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够做到。做到什么呢?做到内心只有一个天理,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就需要我们下工夫勉励而为。那我们现在一开始需要有意识,就是每时每刻刻意去干什么,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当我们一旦良知启动,清明以后,这个也只是一个自动的发生而已。所以,阳明先生看到周道通说的这些问题,首先肯定他有了一定的见解,但是还是没有把这个‘何思何虑’和‘必有事焉’两个功夫合而为一。

    第四个问题。学习不在表象,要在自己的心上(良知)下功夫。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认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工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

    周道通提的这个问题,他说凡是学者一开始要做这个功夫的话,就应该认识到什么是圣人的一种状态或者圣人的这种行为,然后把圣人的状态、行为当成一个具体的标准,真切真实地去照着做,才不会出差错,这才叫做圣的功夫,不知道是否正确。

    阳明先生在这里给的回答非常精彩,阳明先生说“‘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秤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阳明先生在这里给通道的这段回答得非常经典,先生说我们要成圣成贤,就要先得认得圣人的状态,按照圣人的表现和行为去做。过去曾经确实有人这么说过,但是这个说法的欠妥,圣人的状态是圣人自己的,我们不是圣人又能够从何处识认得呢?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圣人的状态和表现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是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只是去求个表面功夫,那就像用没有准星的秤去称轻重,用没有打磨的铜镜去照美丑,自己没有在良知上体悟到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圣人的行为对不对,那完全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结合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的确是这样,心法无定法,有的时候,不了解背景,就会从表面认为圣人怎么这么执着或者不像圣人所为呀,其实圣人气象哪里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要知道我们自己的良知本来与圣人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体验到自己内心的良知,那么圣人气象不在圣人那里,而在我们自己这里。所以,由此而展开来讲,我们看到的一切都不是那个事情的本来,而是我们用自己过去的观念投射出去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并不是真相,那只是自己的观念、经验和看法。所谓的圣人气象不在圣人那里,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如果我们只是学圣人的样子,学他表面的行事方式,却没有圣人那颗心,那么就成了一个木偶了,我们的行动怎么会合于理呢?只有心道相同,才能够真正明辨是非,知善知恶,良知还没有启动,我们是看不到圣人真正的样子的,千万不要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度圣人之心。

    【学习感悟】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这是阳明心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它强调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而天理是唯一的,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和担忧。这句话体现了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即通过回归内心的本体,达到对天理的理解和遵循,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完善。

    王阳明的这一思想强调了内心的本体(即良知)与天理的合一,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内心的反省和体悟,回归到那个本然的、清明的状态,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这种思想不仅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有指导意义,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强调内心的清明和良知的作用,王阳明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体悟,达到与天理的合一,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思何虑:学习阳明心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jf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