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的真理上来。
识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背诵那些还不理解、还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的真理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的过程。
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不会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背诵规则和理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学生在小学时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的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也就是说,他就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关键词:识记,思考,理解
今日份感悟:
我们总是说要“理论联系实际”,放到学习中,其实讲的就是:对于学习中的规则、定理、公式、结论等不仅要识记,更要能够实际运用。
有的学生能够记住这些抽象的理论,却不能灵活运用,有的同学甚至记住都不能。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不理解。
所以,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些规则和结论等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要学会思考,弄懂了再去熟记,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以语文学习为例,记叙文阅读题中经常会考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尾的一般作用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等。
可是,有的同学答题时会出现这样的答案: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而这,是开头段的作用。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不理解“总领”和“总结”的意思。
于是,我就给学生讲:一篇文章的第一段就好比是一个队伍的排头兵,起到领头的作用,所以是“总领全文”;最后一段就好比说一个队伍的最后一个人,他在最后,怎么能领呢?领谁呢?所以,只能是总结的作用。
这样一讲,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