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孤独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孤独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 曹爽怡 | 来源:发表于2021-05-15 01:40 被阅读0次

本文的讨论前提如下:

一、“我”存在;

二、“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David

Hume;

三、自由意志(free will)存在。

有段时间,我试图让朋友们和我用符号交流,将想要沟通的内容抽象为各种要素,做成排列整齐的Excel表格,其中符号或语词在交流的双方认知中涵义要尽量一致,一切交流都要精确,再精确都不为过,要么别和我说话,要交流就要尽可能精确,说废话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常常听见有人劝别人“不要想太多”,“你太钻牛角尖了”,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要想太多”?不断思考有什么坏处吗?一直以来,我认为大家其实是在恐惧思想的力量。一切都可以不断追问,一切都可以被质疑,一切都可以被解构,如果一直陷入到思维旋涡中去,那么,所有看起来神圣美好的东西就会被剖开来供人细细观摩,而一旦发现皮下不过是一堆腐败的血肉,一副嶙峋的骨架,终极信仰的神圣之光不再,生活的意义就会崩塌。到底是人们不需要思考,还是思想的力量太强大太恐怖,就像正午的太阳,人们即使眯着眼睛看,也有被灼伤的感觉。

人与人在交谈的时候,到底有什么发生在这两人或几个人之间?我们在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经常没有对各种前提达成共识,谁也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大家也不知道到底在吵什么。错误的问题当然无法带来正确的答案。这种情况下,不管说什么都是白费力气。一切可以表达的,我表达清楚了吗?我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的观点从哪里来?我表达的真的是“我”的观点吗?在交谈中,我不是“我”,古往今来无数的的观念通过我呈现出来,很难说其中哪一条是独属我“自己”的。我们每天都在重复别人的观点,做着观点的搬运工。大部分情况下,人与人的交谈都是自说自话。在一场日常谈话中,大家各说各的,摇头晃脑,唾沫横飞,从对方的话语中找出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显然,“我”不可能犯错,错的都是别人,只要对方没当场拍桌子反对,那就是支持“我”的。说了半天,和别人说话,终究还是在和自己交谈,发泄自己倾诉的欲望,大脑(或者是一段程序,或者是一位闲得无聊的喜欢戏弄人的魔鬼)把别人认可的话语从一长段话中挑出来给我看,其他反对我的,大脑直接屏蔽,直到某一天,我做好了接受不同意见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才突然能看到那些一直以来被我屏蔽的事实。世界没变,“我”变了。向窗外望去,满满都是我自己;网络世界上,满满都是我愿意看的,喜欢看的,人人都是瞎子,聋子,一道道围墙将人们划成一个个不同的小圈子,在可交流对象都是被魔鬼挑选出来的自我复制品的情况下,有什么交流的必要?人们是带着人生的全部经验和别人交流,刻板印象显然不可避免,实际上,我认为生活中的各种标签大大节省了交流的时间,毕竟现在大家都很忙,人与人交流的时间非常少,一大堆人围着篝火讲人生故事的场面不复存在,即使是年少时的好友,几年见不到一次,哪来的时间听你讲漫漫心路历程,直接用标签来看人也未必非常离谱。所有人都在和自己的偏见交流,同时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这个群体中的例外。

交流对象的想法会对我们产生什么重要影响吗?举个简单的例子,什么叫做“好天气”?我喜欢水,认为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就是好天气,最好一口气下够99年9个月9天,显然,身边有很多人对此持相反意见,就连这种极其细微的小事上大部分人都不能达成一致,还能指望别的涉及更复杂条件的心理活动有更多前提的事情上别人和你保持相同看法?既然你们对于好坏的评价标准完全不同甚至可以截然相反,别人——外在世界对你的评价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这应当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到这里,我们可知,人们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做想做的事,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人类的行为可以是有原因的,但仍然是自由的。自由的行为并不是无原因的,而是通过人们自身的信念和愿望与行为者内部的因果关系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这样的自由的存在,我们既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加诸于别人身上(根本做不到,除非对方本身是个傀儡,里面是“空”的),也无法根据自身的经验主观臆测对方的想法;即使我们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建立在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表达技巧上),对方可能无法理解(即使有强烈意愿想要理解),我们假设对方完全理解(上帝视角,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他们的回应也必然和我们想要的回应出现偏差。

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假如某日,我碰到了一个神仙,想和她聊聊天。她显然不需要吃饭喝水,也不需要思考任何金钱问题,而我则必须吃饭喝水,虽然我在一开始就知道这一点,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吃饭喝水这种需求是我的底层逻辑,在它们之上我的各种观念才得以构建,所以我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是以此为前提的,即使心里清楚对方与此毫无关系,我也根本做不到不以这些评价标准来评价她。神仙也是一样,由于不受肉体之苦,所以一切行为的底层逻辑和我完全不同,即使她很辛苦地放低标准将就我了,还是不可能真的理解我的大部分言论和行为。这和匮乏感没什么关系,即使我吃饱喝足了,人要吃饭喝水依然是我的底层逻辑。我们普通人之间,思维方式虽然不可能有我和神仙差距这么大,但是也差距很大。在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的著作《自然法学基础》(1796)中,他提出自我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客体的自我意识,它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体存在。这些(其它)客体共同影响并召唤起每个单个个体其自身的自我意识。像康德(Immanuel Kant)一样,费希特也相信内在精神的价值、人性的合理性、自我责任,以及自由的重要性。当我们脑海中出现了“我必须”,“只有……才……”“如果不……就不能……”等一系列想法的时候,必须马上反省整个思维过程,对于自己的狭隘要时时保持警惕。我们能说出口的观点就像一棵大树上的一片小叶子,主干就是我们能看见能说出来的那些逻辑思维方式,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隐藏在我们浩瀚无边的潜意识之海中的那些不可言明的东西,才是构成我们意识的深扎于地下的根,这才是小叶片存在的理由。我能觉察到的不过万分之一,而我能表达出来的不到千万分之一,那些我没能说出,也无法觉察到的才是构成我的意志最重要的部分。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我在标题中提出的那个问题了,为什么即使身处人群之中,建立了各种被社会认可的亲密关系,孤独依然是不可避免的?当一个人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没有能力也没有需求和别人产生深层次的连接(作为普通动物存在,没有心理层面连接的需求和欲望,眼下的吃喝拉撒即是生活的全部),而一个人有自我意识的时候,他就会明白和别人产生深层次的连接是不可能的事,甚至连全面准确的自我表达都不可能,“我们不能思考我们所不能思考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所不能思考的东西。”。

相关文章

  • 为什么孤独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的讨论前提如下: 一、“我”存在; 二、“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

  • 2018-09-03

    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每个人都孤独,却并未因这相似的孤独相连,人终究是孤独的,好像人终究是要死的。” “孤独...

  • 来时路的每一步,都是孤独

    文/桃之遥遥 “每个人都孤独,却并未因这相似的孤独相连。人终究是孤独的,好像人终究是要死的。”——《心是孤独的猎手...

  • 人不可避免的孤独

    当有一天我发现,我每天都沉浸在工作里,很多时候隔绝在世界之外,这让我这个野惯了的人,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 我开始思...

  • 我那短暂的孤独

    每一个,留有思想的生命,都将不可避免的会有孤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感觉自...

  • 人终究是孤独的。 要认识到这份孤独并学会和它共处。

  • 听我说啊,孤独其实它,不可怕!

    “你啊,我啊,孤独啊,会好哒。” 01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探讨人生的三个终极课题:人终究是孤独的,人终究是要死...

  • 参透生命,悟懂生活

    人终究是孤独的,孤独的来,孤独的走,这样的孤独爱情根本无法解决。但至少爱情能为这孤独增添点色彩。 肢体需求产生的爱...

  • 撑过孤独,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孤独比任何感觉都难熬,经历到某个阶段,你就会发现,孤独是不可避免的东西,你必须去习惯孤独,享受孤独,明白孤独带个你...

  • 人,终究是孤独的

    经过一些事情,慢慢体会到:人,终究是孤独的(孤身一人,独自面对)。婴儿时期,是孤身一人来到这个世界,年终之际,也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孤独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qh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