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STEM /STEAM /创客教育/ DIY 到底哪家好?
为什么要从分科到统整?
长久以来,学校教育深信教室传授学生知识的有效管道,必须是透过学科独立的分科学习。唯有各科精进,才能突显各科特殊性和不同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各学科学位的精髓。从某方面来说,这样的学习的确有效的强调了各学科的重点,并且加强了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以学科为本的独立性,在基础国民教育的教学中,自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在学习环境刻意分类的学习种种,他们的学习被教学者有意有系统的区隔,学习方式也渐渐趋向分裂,片段,学习内容忽略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老师们疲于奔命,以分数为重,忽略各科之间的联结,摒弃系统的整合。久而久之,造成以下现象:
一 老师之间对课程规划沟通太少,学习内容狭窄单一。
老师之间一直以来都是平行线的教学,各司其职,你教你的,我教我的,很多老师也明白如果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探讨教学题材,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长期的分科教学制度和分科考试制度,让他们被当下的事务性工作和教学目标牵引分身乏力。
二 仰赖学生学习时的举一反三来统整各科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因为各科独立,缺乏沟通,学生必须自己负起联结学习内容的责任。但是由于平时接触整合应用的学习机会太少,即使他们自己做相关整合,他们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已经运用了跨学科的学习经验,因此他们获取的知识无法持久。再者,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素质好的,自发性强的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但是需要老师提点的学生,因为自己无法运用,又缺乏统整学习的机会,于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落差会越来越大。
跨学科领域(interdisciplinary)与统整(integrating)都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角度,但是统整教学更进一步正视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融合。20世纪九十年代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主持哈佛大学的“零点计划”,指出分科教学的局限性,提倡正式学生的多元智能与跨学科领域的理解(inter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跨学科领域理解指学习着可以灵活应用许多学科结集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学习有目的性(purposeful),学科性(disciplined)以及统整型(integrative).苏珊·爵克(Susan Drake)与洛贝卡·本恩斯(Rebecca Burns)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统整课程基本上是运用多元学科(multidisciplinary)来成就学习主题(theme).他们根据教学方法,统整程度,教学目标的着眼点,把统整课程的模式分为:
一:学科分支延伸(intradisciplinary):由某一个主要学科向外延伸学习意识,扩展到类似的相关学科,学科的相关性可以从内容或者方法来解释。比如说,以内容来评断,和科学相关的整合有自然科学,生物,物理,化学;若以方法来说,教语文的老师经常运用写作,阅读,口语会话,沟通等相关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融合(fusion):运活动而将学生学习的态度、行为与知识、技能的获取融为一体。比如说,学校举办“和平周”,学生们通过这个活动认识和平相处的意义。于是他们在社会课里学习各个国家,民族的特性以及力求和平相处的方式,在美术课里面设计和平的标志,在历史课里面讨论战争的起源与寻求和平途径的必要。也就是说,各科均以和平为议题,从多角度带领学生明白和平的意义。
三: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服务学习的本质就是统整教育的实践。学校与社区结合的服务学习往往要求老师与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水平。
四:概念延伸的平行整合(parallel discipline):同一个词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平衡”在美术,音乐,科学里的意义就完全不同,老师们在解释这个名词时,可以介绍并鼓励学生明白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学科里的意义与应用方式。
五:主题延伸的统整(theme-based):依据学习主题需要,找寻相关学科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比如说,“为生活而艺术”(art for life)的教学模式正是凸显艺术统整教育与生活经验的典范。它以主题为中心议题,连贯艺术对自我,环境,社区族群与全球视野的影响。
宣传统整教育的重要性,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忽视以学科为本的教学,毕竟以学科为本的教学是奠定知识的基础,而且所有统整的成功的先决条件在于对各学科的学习理论有透彻坚实的理解。学生们各科分开学到的精髓并不表示学生能够明白,连结,统整各科知识,统整教育的目的就是明白点出各课学科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它在教学与学习上有利无弊的长远影响。
统整学科定义:
把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有效的链接,利用,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教学架构,来帮助学生跨越各种学科,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这个定义里面有两个重点,首先强调的是架构。统整学习的架构首先必须具备“联结与融合”,把各个学科(局部)的知识有意义的组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它明确的点出了学习的目的性。
统整学科的优点:
l 提供一个新的,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l 帮助学生从多元角度和观点来整理理解一个议题
l 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决策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健全发展
l 鼓励学生辨别,分析,综合,整合知识的能力,超越学科的界限并激发创造力
l 增加对知识理解力的长效性
l 引导学生评估,规划,运用所学,有效的解决问题
l 促进学生群体合作的机会
l 提升学习者的自发自省的精神,增加学习动力
l 重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结性和相关性
STEM,STEAM,DIY,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到底哪个好?
国内这些年“STEM,STEAM,创客教育”这些热词很流行,很多学校都开了机器人课,3D打印课,编程课,STEM/STEAM课……除了STEM,STEAM这两个说法之外,在美国其实还有
l STM(科学,技术和数学;或科学,技术和医学);
l eSTEM(环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
l iSTEM(Invigorating振兴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确定了教授 STEM 相关领域的新途径;
l METALS(STEAM +逻辑)由苏苏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引入;
l STREM(科学,技术,机器人,工程与数学),添加机器人作为一个领域;
l STREM(科学,技术,机器人,工程和多媒体),添加媒体作为一个领域; STREM(科学,技术,阅读,工程和数学),添加阅读领域;
……
教育学的理念是不断被不同的教育者定义(define)和重新定义(redefine)的,哪几个字母的缩写不重要,STEM教育的定义已经慢慢演化成为跨学科,多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的一个教育概念,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些理工科,很多非理科比如阅读,写作,社会学,经济学,商科,心理学等在STEM教育的项目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目标。知识的学科划分本就是人为按照某种特定的逻辑划分的,然而儿童和青少年好奇的天性会引领他们到各种未知的领域,如果不是教育者强调学科之分,对于学习者来说,“知识”就是“知识”,而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各种“知识”,一定会有理工科,也会有文科。同样对于成年人来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高层次的人才都是文理兼通的,只有低水平的人才会被大学所学的专业桎梏,在毕业很多年了还号称:“我是理工科/文科出身,我只会这些。”
如果说人类已经理解和掌握的所有知识是一个圆的话,下面左图就是为了提升教育和科研的效率,人类按照特定的逻辑将知识进行分类,变成了各种学科,分科的教学也让老师的压力相对变小,专攻某一门学科的教学;然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都是需要运用各种领域各种学科的知识,将原本人们以为无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新的产品(如下面右图),掌握跨界跨学科知识,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
STEM,STEAM,Holistic Learning(整体性学习)这些教育概念可以用以下两个图来对比。分科型教育有利于知识的纵深,而统整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创新和问题解决。
3D打印课是不是STEM教育?机器人课是不是STEM教育?编程是不是STEM?激光切割机课是不是STEM教育?STEAM教育一定比STEM教育好?
各个教育机构公司都声称自己研发的是最正宗的STEM/STEAM,在南希看来,这些名称根本都不重要,这些争论也毫无意义,好的课程能够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学科知识,又有精心设计的PBL(项目式学习)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收获二十一世纪必备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至于使用什么样的科技和工具,是否包含艺术学科,都不是必须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各个机构和教育公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去研发课程,经过时间的洗礼,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案一定能够沉淀下来,STEM从最初的西方引进,到若干年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和发展,最后也可能不再用英文字母来表达这个创新教育方式,将来会叫什么名字?谁知道呢?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统整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打破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框架,强调系统性思维的养成,它融合纵向思维(Vertical Thinking)的深度,横向思维(Lateral Thinking)的广度和系统性思维(System Thinking)的连接性,一体多面的介绍,诠释,反思与应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想获取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已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运用它的复杂性,互联性能有效的把知识的获取推向极致,这一切的成功与否,全然取决于老师愿不愿意积极主动的设计,规划,实践,评估并改进课程计划的撰写与教学。
南希老师会不断分享和总结更多关于设计,规划,实践,评估和改进STEM课程的干货,欢迎在留言里提出你的想法和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