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长短披麻皴解析
披麻皴是山水画中最常用的一种皴法。自然界中石块被土壤厚厚地覆盖,树木丛生,使山势平缓,山脉形成了样似披梳的苧麻状,线条方向大致相同,略有交叠成绺,形似左右分披的麻纤维,因而被称为“披麻皴”。
披麻皴技法说明
一、皴笔以中锋为主,略带侧锋,时而掺杂干笔、破笔或方折或略卷曲的笔势,在笔势变化时要顺势过渡,不能乱阵而僵杂,重要的是不能刻板,落笔圆活自然。外轮廓线相互交搭,边勾边皴,这样可使墨色的深浅、枯湿在运笔时相互自然地浑为一体。
二、线条干后,再用稍深一点的墨色,枯而松地略加皴擦,线条不能与第一层的重复僵结,以表现江南土质山的松浑质感。然后,用淡墨烘染、积染山体阴背凹陷处,使整个山体皴笔融合,墨色变化要自然。烘染的笔势基本与皴笔一致,以增强山体的质感和受光感。
三、待烘染的墨水千后,在山的阴凹和明暗交接处及部分山头外轮廓处点苔。点苔的运笔方法各有风格,从图例中可见到,董源用圆点入画,巨然用半圆形的破笔焦墨点苔,黄公望以上尖下钝的“泥里拔钉点”,沈周用秃笔圆点和“胡椒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苔点的浓淡、枯湿、疏密聚散分布非常恰当合理。苔点能概括表现山水间丛树、灌木、野草等的杂物,它可以使画面层次更增多,明暗更清晰,使山水精神顿生。
图一、二是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局部。图中的披麻皱是由短的直线及短的弧形线组成,由于其形似左右披覆的麻绳短纤维,后人总结称其为“短披麻皴”。它的线条内刚外柔,疏密相间,高低参差。左右分披的线条方向大致相同,但时而勾搭交叠,表现出多土少石,土石相间,蕴藉浑厚的江南山体纹理。再以淡墨相染,分出明暗而仿佛有光感层次。最后在石隙晦暗处及山脊阴凹处,施以较深的苔点,使皴、染、点参差重叠在一起,漫山遍野的苍茫植被,显现了江南山体厚重丰茂的景色。
图三是宋代巨然《万壑松风图》局部。巨然继承了董源的技法而有所变革。他以短披麻皴画山顶矾头,土覆石隐,不求奇特,以长短相间的披麻皴画山体,穿插平台、石径,庄重朴实。略事渲染后,用破笔焦、深墨,如空中落石之势点苔。淡皱浓点,燥润相济,表现层层叠叠庄严高耸的山峦。
图四、五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局部。黄公望的最可贵之处是融董、巨之法,借江山之助。尤其晚年移居富春,领略写生江山钓滩之胜景,在《富春山居图卷》中,笔法以中锋“长披麻皱”为主,间用侧锋,同时也有尖锋与秃锋的变化,干、湿交错,急、慢相间,急者显飞白,慢者呈稳健,画山石连勾带皴,勾皴结合,似疏而实,似漫而紧,笔触清晰,充分发挥了书法用笔的特点,灵活而生动地表现出江南山峦的平淡秀逸。
图六是明代沈周《京江送别图卷》局部沈周的山水是沿着董、巨一派而来,他兼有董、巨的苍润,黄公望的简劲,吴镇的浑厚,他画的解索皱也十分精到。他的笔墨技巧成就颇高,但拘守规度而影响了他个人独创风格的成就。此图是他的后期作品。他中年以后喜用秃笔中锋,兼带侧锋,长短线条相间,时而披麻、解索、荷叶等皴并用,笔力沉着、古朴而厚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