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作者: LittleX石雅雯 | 来源:发表于2022-06-22 11:43 被阅读0次

            前面我说我很爱看书,其实我不仅仅喜欢看书,我还喜欢背书,虽然背着忘着,我自然有我对看书的理解。第一个就是你先不管你懂不懂,觉得这句话牛逼,你先把它背下来,因为背下来之后你哪怕出去跟人家吹牛逼都有底气 ,因为是书上说的,而且背下来人家还觉得你很有思想。第二,用余生去领悟去理解回味,毕竟知道与做到之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既然不是一看就能动的,还是先背下来再说。

            但是有个前提,就是看深度的书。什么叫有深度的书?几十年几百年以后的人类读了以后依然会为之灵魂一怔,现在太多的书太轻浮随意了,你看了觉得有道理只是当时符合你的情绪感受,什么“不爱了就不爱了,错过了就错过了,痛苦是没有意义的,年轻的将士才悔恨过去,熟练的将军深夜里擦亮剑准备下一场战斗”,我看到这样的话下巴都惊掉了,你连比喻句都不会正确使用,如果是拼华丽的词藻,我单单写随笔的写法就能甩你几条街。人类是无知的,但是现在的人却酷爱卖弄自己的无知。你连什么是爱都不知道,你对真正的痛苦都一无所知,你甚至连你自己都不了解,就这边讲一大通欺世盗名的屁话。我读过的任何一本经典著作里面就没有把爱说的那么不值钱的,否则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哪个国家最伟大的人,那些哲人,那些学者以及神话、名著从人类有文字或者其他艺术表达方式开始就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有个可怜的家伙叫科恩,无能软弱又多愁善感,坐在咖啡厅里对杰克·巴恩斯说,日复一日,我却从来没有生活过。在《伊凡·伊里奇》里,伊凡·伊里奇度过了富裕的一生,马上要死掉了,心中突然狐疑也许自己未能像应该的那样度过。这些话都蛮朴素,不夸张,符合人们省思生活的常态。伊凡·伊里奇死到临头,作如是观,不能叫厌世,只能叫活了一辈子却觉得没什么意思。

            对于伊凡·伊里奇的生活,它的前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感慨之一,作者托尔斯泰评价说,它是“最简单、最平常,又是最可怕的”。这是典型的宗教信仰者的观点。后世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对此故作不以为然,他说,既得利益者的生活,“据我所知,最简单、最平常,按美国标准却最了不起”。他的意思是,伊里奇式的成功和富有在美国人来看是难得的好事,如果有谁认为在成功富有之外还感受灵魂的质地,那就叫有毛病。菲利普·罗斯本人也是有毛病的人,其实他嘲讽的是美国,支持的是托尔斯泰。

            《红楼梦》写了那么长,我觉得核心只有四个字,赤子之心,贾宝玉的赤子之心无非就是坚持认为纯真是美好的。唐伯虎为什么说“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就连在清末动荡时代给大清续命的曾国藩如此理智的人都说“大地浮生若梦,姑且此处销魂”。有一回记者采访花花太岁丹尼斯·罗德曼,大意是说你长那么丑凭什么那个抢到最多篮板球的人就是你呢?他回答,因为我拼命想要抢到那个该死的球!这才是成功的秘诀。《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律师芬奇先生是我的菜,爱是使他成为浪漫正直的绅士的首要标准,至于是否穿的人模狗样的倒全没所谓。《圣经》里的阿伯拉罕帅的无与伦比,可是他的后世记作者强调的却是心灵,“他的脸上反映出他灵魂的纯粹”,在《爱的荒漠》中,法国作家莫里亚克令人诧异的把大西洋边的湿润的波尔多市描述成了一个炎热干渴之地,作为一种主观叙述,书中景象其实全系那位困于情欲和愤懑的少年雷蒙的个人化体验。罗伯特·潘·沃伦的《春寒》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在春寒时节路上遇到一个流浪汉。感到恐惧,并在成年后仍然难以忘怀。全部情节就是这样,他遇到他,害怕了,故事就完了。童年时代偶然发生并不严重的恐惧经验,在此后一生中会发出某种诗一般的回响。我读过《献给艾斯美——既有爱情又有凄楚》,里面那个叫艾斯美的小姑娘就像冰雨之夜的火苗。我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讲的是一个永远正太的故事,作者J.D.塞林格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经卖了3500万册,说了3500万次同样的话:人不叛逆枉少年(而这里的叛逆是追求心中所爱的一种表达)我读过《弗兰妮和祖伊》,最初觉得自己挺像祖伊,等弗兰妮戏份够多了之后,我发现我更像弗兰妮,塞林格笔下的人物总是聪明的、孤僻的和非常有礼貌的,哪怕满嘴“他妈的”和“混账”的霍尔顿也是个礼貌的孩子。

            人常说,人生是一段长路,还真是这么回事,多年前我可想不到自己会过现在的生活,那时我则更像一个不可逆料的他者。我们时刻觉察到自我的存在,这个自我似有思想,似有主张,计划生活并试图掌控生活,可是最终你会发现自我甚为渺小。总是令人不胜惊奇,你已经走到了本以为永远不会去到的地方。生命是什么呢?儒家讲“敬始、慎终、追远”,庄子说“死生亦大矣”,我们有敬畏,有探求,有关照,可还是无从理解生命为何物。无论是深不可测的造物,或明之以上帝,还是真理,弥漫在青草翠竹间的“道”,其实我们都一无所知,我相信无是常态,有是奇迹。我刚开始并不喜欢托尔斯泰,感觉写的很闷,后来看了《忏悔录》,突然受了震动。怎么说呢,长见识了,一个人,肉体凡胎,凡夫俗子,真的可以活的近乎神圣。好多事,高尚,干净,我们常不信,不屑一顾,其实是没见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tu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