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夜读的节目列表里,有董千奇主播朗读的一篇文章,文章名字是《你见过这样的科学家吗》。这篇文章的主角是我国当代科学家——南仁东,通过主播充满磁性的声音朗读出来,文章的感染力很强烈。
文中南仁东和几名孩子对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讨论,勾起自己童年时期上音乐课的回忆。那时候上音乐课学过的歌,能记起来的只有国歌和《同一首歌》,后者现在已经不会唱了。
那些年我说“爱国”的声音很大,现在却很小?没有忘记国歌,或许是因为小学语文老师给我们班同学说的一个故事,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大致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走出国门,夺得荣誉,却不能把国歌唱出来的事情。我不知道我的同学有没有记住这个事情,但是我记住了。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都在不断成长,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国歌唱的越来越少。现在把自己唱国歌的次数做一个梳理,除了上小学时因为唱的太多实在数不清外,其他阶段唱国歌的次数实在有限,要是再给我两只手,差不多就能数的过来。
是啊,我们越长越大,顾及的越来越多,顾忌也越来越多,我们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更多的是知识的运用,达到存活的目的。
那些年我说“爱国”的声音很大,现在却很小?在抖音上面我点赞收藏了一个视频,背景是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流动的画面是一片废墟和游行的人群。
刚刷到视频的时候,是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让我感动流泪的是义愤填膺的发声——“三枚导弹炸在一块,能是误炸吗?”,还有震撼人心的口号——“反对侵略!维护主权!中国人民不可辱!”。
为了避免尴尬,我走出人流,来到路边,背离人群,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男人当众落泪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特别还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更是要不得,更重要的是,别人不知道我为什么流泪,我也怕他们说我神经病。
很多人和我一样,其实并不是不爱国,只是忘记了怎么去爱国。当别人问及自己是怎么爱国的,有的人唯唯诺诺,答不上来,或者是以自己消费行为给国家财政创收这样苍白无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爱国。我只想说,我也是。
坐在路边的树荫下,把不甘、愧疚、悔恨等等的眼泪流干了之后,强忍着啜泣的我快步走回家。坐在凳子上抽烟,一支接着一支,直到自己的腰杆慢慢的挺直。
那些年我说“爱国”的声音很大,现在却很小?那能不能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以后别人再问自己怎么去爱国的,自己是否可以不用苍白无力的证据去给自己证明。
时间过的很快,很多事情在我们脑海里面消失不见了,当自己某一时刻突然记起来某些事,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去实现它,虽然很难,但实现初心、减少遗憾的事情难道也不会让自己早已沉寂的心,再次澎湃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