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看到这个标题后,第一反应是“为什么”,那么恭喜你,你还有救。
为什么未来不需要只知道答案的人?因为比起答案,会提问更重要!
我们总是能给出一个美丽的答案,但谁又能问出一个美丽的问题呢?
01
告诉你答案,你就真的理解了吗?
在学校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题目,老师明明讲解过,答案也都知道,可当它换了一个方式出现,我们又不会做了。
这是为什么?我们习惯将此归因于自己的愚笨或是粗心大意。
可事实上,是你死记了答案或是自以为理解了答案。
知道答案不是一个题目的终结,而是开始。
你要问为什么能得出这个答案,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为什么自己原先的解题方式不正确……
一次次提问,你能真正弄懂这一类题型,而不仅限于这一个题目。
郑板桥曾说过:“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答案,更是思路,是融合了自己的思考与理解,一旦学会再难轻易忘记的知识。
02
告诉你答案,那就真的相信了吗?
我们处于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每天会被迫接受许多来路不明的信息。
今天这位专家说“吃这个,包治百病”,你相信了,于是一日三餐、一餐不落;明天那位专家说“得这几种病,竟然是因为吃了这个”,你又相信了,于是赶紧把买好的全部扔掉。
这还只是一两位专家说,若是加上电视上说、微博上说、书本上说、亲友们说、大家都在说……你到底应该相信哪个?
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他人的思想,自己却是头脑空空、任人摆布。
比如我们常提到的“碎片化时代”。
大家都知道要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要进行“碎片化学习”,但大多数人在践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明明是想变得更好,现实却是变得更糟!
简单地说,就是学得越多,反而越发焦虑!
那是因为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的接受了作者的观点与思想,“碎片化”则格外明显。
“碎片化信息”讲明了作者的观点和能起到的作用,但偏偏没讲原因:
为什么他能提出这个观点;
为什么能对他起作用;
他的观点、推论、实践是合理的吗;
我能够适用吗……
你要对你得到的信息加以追问,尤其之它的适用边界!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不仅要多问“为什么”,更要会利用“为什么”让自己变得更好!
03
提问会经过三个阶段:
学会提出一个问题;
大胆想象一些不可能的问题;
行动起来找到问题的最佳解答。
001 为什么
比如,“为什么我那么胖”。
针对这个问题,你会想出一些理由:自己吃多了、运动少了、减肥方法不对、意志力不够……
002 假设
在第一阶段的问题提出后,你会为自己找许多理由,但再多的理由也改变不了“你变胖”的事实,因此,第二阶段的“假设”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来衡量。
你可以假设:如果我一直保持这个身材,而这个身材不利于身体健康,我会怎样?
如果我恢复正常身材,而正常身材更受男士欢迎,我会怎样?
……
003 行动
你知道了问题,也做出了假设,但还是不能解决“变胖”这个难题怎么办呢?继续问下去。
为什么不能少吃一口呢?
假设我把零食放在自己看不见的角落、带去公司分给同事或者不去零食铺,是不是就能忍住不吃?
忍住不吃又有什么好处?
我们迟迟不愿行动,不过是为自己找到太多的理由与借口,但这些是可以通过提问逐个攻破的。当失去了拖延的借口与阻碍,你还会不行动吗?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答案不是终结,提问也不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督促自己去行动、去改变,变得善于思考、明辨是非、行动积极……这些,终将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