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甲骨文“干”字还并没有出现繁体的形态。《说文解字》中说道:“干,犯也。”这里的“干”指的是冒犯、干仗的意思。这时候的“干”字样子很像英文字母中的“Y”……当然古人可没有英文字母这个概念。在他们眼里,这个“干”字。又有点像长柄的树杈,古人造字,正是取了这个树杈之意,“干”:表示手握树杈利器干架。后来到籀文里,人们又在树杈的两边加了一对“鹿角”,代表我这根树杈的攻击力又加强了。可以看作是一种升级版的武器。我们在这里科普一下,狩猎在我国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从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的发展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现在说到狩猎,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一些很有型的画面:或是一群衣着光鲜的俊朗少年骑马穿梭于山林中竞逐獐鹿;或是长河落日之下孤傲的英雄引弓射雕……其实在远古时代的时候,人类的狩猎活动可没那么体面。远古时期,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也十分低下,狩猎成了人类生活的唯一来源。为了实用,那时候的人往往披着兽皮或树叶,有的时候为避风吹日晒、虫蛇叮咬,他们还会给自己来个“纹身”……除了形象一言难尽之外,那时候的狩猎工具也十分落后。石头、矛及我们刚才说到的树杈树枝,都是他们捕猎的常用工具。面对猎物,狩猎者也是姿态也是各异,有的站着,有的在跑,有些驱赶,有些围猎……这些细节,从远古时期留下来的岩画中便可窥一二。
“干”作为树杈状的狩猎武器,作进攻之用。后来经过原始人的一番研究,这种武器也渐渐用于防御之用,充当一个盾牌的角色。郭沫若即对盾牌这种形象给出了解释:说是“干”字中间方形或圆形的部分正像一个盾牌的样子,上面开叉的部分是装饰盾牌的羽毛,下面一竖是盾牌的柄。这一解释可以从西汉扬雄的《方言》一书中找到依据:“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或谓之干。”这里的“干”和盾指代的是同一事物。秦汉时期,在函谷关以东的东方六国都叫这种盾作“干”,以西的秦国则叫盾。《尚书·牧誓》中有:“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这里说的即是“拿起你的戈,扛起你的干”。显然,这里戈为进攻的武器,“干”则为防守的盾牌。后来人们将 “干戈”两种常用武器作为古代兵器的总称。现在我们还用“化干戈为玉帛”来比喻把战争变为和平,这里的“干戈”就已经发展为代指战争的引申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