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理性or非理性?

人:理性or非理性?

作者: Z小姐的旅途 | 来源:发表于2019-12-07 17:54 被阅读0次
    人:理性or非理性?

    最近学习了余剑峰老师的《行为经济学》课程,作为入门第一节导学课,带我们区分的是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分歧点,也就是他们究竟争吵些什么。

    首先,要明白的是行为经济学并不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存在于早期经济学家的思想中。比如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就承认人是有感情的,是不完全理性的。直到70年代初,许多学者引进了“理性人”假设,这些模型非常优美,让他们立马受众人关注,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传统经济学。

    在传统经济学的模型中,有几点假设:

    一、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而且还假设我知道你是理性的,我知道你知道我是理性的,他的理性包含了许多层面。
    二、假设人都能做到最优化,能够最大化他们的效用函数。

    这样理性的经济学假设就像是我们中学学习的物理模型,里面没有空气阻力,一切都很理想。这样的模型的确可以解释现实中许多的现象,但在更多不能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往往就会出现偏差。同理可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百分之百时时刻刻理性的。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最后通牒游戏”就形象的诠释这一点。在游戏中,有两个人A和B,A是提出分钱方案的人,B是决定方案通不通过的人。现在有100元,A给自己90元,给B10元,如果你是B,你同意吗?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人都是理性的,而且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函数,不论A给的10元还是1元,B如果不同意,他就什么都得不到,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B会同意A的分钱方案。

    可现实呢?你会怎么分?我们一般会要求五五平分,又或者四六分,如果不这样,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不能像理性模型里面一样,去假设别人是理性的,而且假设别人知道你知道别人是理性的。你得去猜别人不理性的程度,这是非常难得。

    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假设你现在在沃尔玛买鞋,这双鞋200元,但你突然发现同款在离这有10分钟车程的家乐福只需100元,你会怎么做?大多数人肯定会选择去家乐福购买,省下100元。如果换成买电脑呢?沃尔玛卖两万零五百,家乐福卖两万,你如何选?大部分人则会选择在沃尔玛购买?

    为什么呢?明明在家乐福购买电脑可以省下500元,比在家乐福购买省下的100元还多,为什么人们不选择在家乐福而选择了沃尔玛?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就应该选择家乐福,可结果呢?人,不一定是理性的。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在传统经济学中许多概念是“绝对”的,没有“相对”的东西。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是相对的,相对的东西比起绝对更能影响你的决策。

    比如,相对来说在家乐福买100元的鞋子是沃尔玛买200元的鞋子打了五折,在家乐福买两万元的电脑是沃尔玛买两万零五百元的电脑打了九七折,表面上看,鞋子的折扣力度大,电脑折扣少,所以更多人选择了前者,去家乐福买鞋子。而事实是,后者能为我们省下更多的钱。

    所以人的行为不往往都是理性的,而这个行为偏差并不代表人是天生愚笨的,相反,正是因为人类相当聪明。只是不小心产生了——“错配”。

    “错配”指的是我们人的心理、想法、偏好都是几百万年前进化过来的,是符合过去生存环境的,而如今的生存环境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还未适应过来,因此产生了错配。

    比如:为何现代人减肥如此困难?为何我们总喜欢吃甜食、油炸食品等高热量的食物?这就要追溯人类起源了。设想一下在祖先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自然是高热量的食物,给予他们能量,支撑他们一代一代抵抗恶劣外界环境繁衍下来。而那些现代看来是健康饮食的祖先们,早在历史的洪流中不见踪影。所以偏好高热量食物,是我们基因里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正是因为这个基因,我们才得以存活至今。

    如今,生存环境已大大改善,而我们的基因,还在沿用祖先们那套聪明的生存法则,这就是错配,自然而然的,就产生肥胖。

    期待余剑峰老师这门《行为经济学》课程,期待跟着余老师用错配的视角分析世界上更多的现象,建立一个新的思维体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理性or非理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wu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