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疫情结束,孩子将出现两极分化
最近在网上看到几张照片,深受触动。
第一张照片的女孩是来自西藏的斯朗巴珍。

此时的她,坐在零下3℃的雪山上上着网课。
因为在家信号不好,斯朗巴珍每天都要走30分钟的路,一边走一边找信号,找到可以流畅
播放视频的地方就停下来当教室。
没有座椅板凳,山上的石头就是她的座椅,她的膝盖就是课桌。
一坐就是4个小时。
即使雪山上天寒地冻,她还是忍受着寒冷,一边拿着手机听课,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地做着笔记。
第二张,是湖北宜昌的一个小女孩。

女孩家在山区,同样是信号不好。
在家没有网,爷爷就拿着手机满山区找信号。
找到一个信号不错的地方,爷爷在积雪之中搭建一个简易的帐篷,给孙女当教室学习。
女孩没有抱怨条件差,而是知足地在帐篷下学习。
第三张是方舱医院,高三的两个学生。

即使患上新冠肺炎,在住院期间,他们也还是没有放弃学习。
每天把病床当教室,桌子前堆满了习题资料,像往常一样备战高考,早起刷题,毫不松懈。
然而,在我们为这些孩子感动的同时,还有一些孩子,正在温室之中消费着优厚的条件,也
同时在消耗着自己。
有些孩子,打着上网课的幌子,开始疯狂地玩游戏:

还有些孩子,把网课丢在一边,痴迷于打赏直播博主:

不光是以上这些不同学习环境之间的强烈反差对比,正常居家学习的孩子之间也形成了强烈
的反差:
有些孩子在白天上网课睡觉,而有些孩子却早上五点多起来学习。
有些孩子在上网课刷着游戏,而有些孩子网课结束还在刷着习题。
有人说:“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21天,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1个月。”
深以为然。
正如疫情期间很多上网课的老师得出的一个结论:
疫情结束,在家学习的孩子们将面临重新洗牌,孩子之间的差距会出现两极分化。
有些孩子会悄悄拔尖,而有些孩子会远远落后于平均值。
而这所有的差距,都藏在孩子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的行为里。
孩子们,请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你现在偷的所有懒,都会变成将来的遗憾。
2.疫情结束后这3种孩子将吃大亏
衡水中学有句名言:
“人生没有寒暑假,人生不是学期制,没有哪个雇主有兴趣帮你寻找自我。”
疫情期间在家这1个多月,也是如此。
你把它当成“加长版的自我训练营”,这1个多月就是你的“黄金成长期”;
你把它当做“加长版的寒假”,这1个月就是浑浑噩噩的“自我放逐”。
疫情之后,找到好方法、认真播种的孩子将收获颇丰;而偷懒、不得其法的这3类孩子,将
会被优秀的孩子甩在身后。
第一种是,家庭教育松懈的孩子!
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在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最不该偷懒的是孩子,最不该松懈的是爸妈。关键时刻,家庭教育
的松懈,将是孩子一生的遗憾。
第二种是,不能适应变化的孩子。
当教学从在教室面对面教学,变成网络课堂,不能适应新形式的,接受能力弱的孩子,就一
点点落后于适应力强的孩子。
第三种是,不懂得延迟满足的孩子。
比起努力更愿意选择沉醉于当下的垃圾快乐,把学习的宝贵时间,用来刷剧,游戏,睡觉的
孩子,现在不吃苦,将来准辛苦。
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任何时期,人和人的差距都是在每一个选择里一点点拉开的。
人生只有两季,努力就是旺季,不努力就是淡季。
播种,就是旺季,荒废,就是淡季。
学习时,你怎么对待学习,学习就会怎么对待你。
生活时,你怎么敷衍人生,人生就会怎么敷衍你。
3.强行自律,不如“兴趣自律”
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
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家庭教育松懈,孩子沉迷垃圾快乐,适应能力不强”,其实这3种孩子的问题也都可以归结
到家长的教育的完善上。
张阿姨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
高二的女儿,一上英语课就不是玩游戏就是做其他事情。
张阿姨提醒过几次,发现女儿很反感她的监督。
之后,张阿姨和女儿沟通才发现,孩子不喜欢学英语是之前语法底子没打好,很多跟不上。再加上,老师讲课比较枯燥,女儿本身也很抗拒。
就这样恶性循环,成绩排名从年级400多一路跌到了700多,这个成绩上本科都岌岌可危。
张阿姨就咨询了别的家长,在网上给女儿找了作业帮直播课的英语课,让她试听北京老师讲课。
新学期还没开学,女儿就开始一直在家跟着学,老师讲得有趣,女儿也没那么抵触英语了。
除了课程,女儿还有一个专属的辅导老师。课后有不懂的地方,张阿姨每天鼓励女儿大胆说
出自己的问题,不管多基础的问题,辅导老师都会耐心解答,就这样查漏补缺。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张阿姨早已无法给她辅导作业,只能看着孩子干着急,这个难题终于被
辅导老师解决了。
慢慢不到1个月的时间,女儿把1年多没搞懂的倒装句和特殊语法都理清楚了,为后面的学
习扫清了障碍。
英语成绩提起来了,女儿整个人的学习劲头都有了,现在正努力冲刺,希望可以考一个好一
点的学校。
看了张阿姨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孩子学习不自律背后的本质:第一是课程本身没有踩到孩子的兴趣点,第二是老师的学习方
法“难以复制”,让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
阻碍孩子好好学习的,不是表面上的厌学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对网课的“不适应”。
全国中小学转到线上学习,各个学校和家庭条件不一,最重要的是授课方式并无改变。
枯燥的教学,大量的作业,拖拉课堂……
有些网课本身,就是给孩子和老师的双重折磨。老师不知道怎么上课,孩子不愿意主动学习。
这种“不适应”,无法仅仅靠让孩子“自律”而改变。
当遇到孩子有问题,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而是要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强行自律,不如兴趣自律。
帮孩子找到问题症结,给孩子最有吸引力的引导,孩子才可能“主动”往前越走越远。
4.逼孩子一把,不如“拉”孩子一把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让人震惊的新闻:
一个妈妈辅导孩子作业崩溃,深夜欲跳楼。
还对别人说,自己太累了,不要救她。
生活中很多父母也知道逼孩子一把,想要陪伴孩子学习,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孩子学习,
也不知道怎么去匹配孩子感兴趣的点。
所以,只能逼着孩子成长,也让自己精疲力尽。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一味“逼”孩子一把,不如“拉”孩子一把。
以上内容转自汇脉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