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我们自驾游到晋南,在侯马专门参观了侯马市博物馆。观赏馆藏展以后,看到楼上有“侯马《明清水陆神画精品展》”,(图一、二、三)遂拾级而上,有幸得以赏析。疫情期间,没有其他游人,保安陪着我们参观。时近晌午,保安们要下班吃午饭,只好匆匆而就,算是来过看过。
水陆画是我国民间绘画的一种,供佛教、道教、儒教或是民间举行宗教仪式、水陆道场的时候悬挂。水陆道场,取诸“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是为了超度水陆空三界的亡灵而举办的道场。据说:佛教认为三界中,水陆二界的众生是最痛苦的,所以称之为水陆道场;也可以说是为超度亡灵,拔救幽冥,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佛事活动。它的内容主要为设斋诵经,礼忏施食。
水陆画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绘画题材是佛、道、儒三教的诸佛菩萨,还有各方神道、人间社会各色人物等。它所描绘的内容包罗万向:包括天堂、人间、冥府三界,以及儒、佛、道三教中的所有神、佛、仙,还有民间诸神和人间世俗生活。不仅有佛教、道教、儒教各神,还有世俗的工农士商以及地狱仙界鬼神、阴曹地府、日月星辰、十二生肖、四海龙王、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等等;另外还有绘着儒家的帝王太子、后宫妃嫔、将帅士兵、贤妇烈女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画像。所以水陆画就是古代佛、道、儒三教题材、内容纷然杂陈,和谐融合的一种艺术创作,也是宣传宗教的艺术形式。
水陆画的作者大多是民间画工,主要分为卷轴画和壁画两种形式。卷轴画以纸质、绢画为主,便于保存携带,用时展开挂于壁间。卷轴画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神像体系按规定次序绘于同一长卷中,另一种是单幅造像。还有部分水陆画是以布画和板画方式制作的。壁画形式则绘于殿堂四壁,与殿堂融为一体,气势宏大。
水陆画作为汉族的一种宗教绘画,有起源于三国时期说。但另有一说,据文献所记,水陆法会的图像始于晚唐、五代,到了宋代,道教题材加入。明代是三教合一的发展期,这时的佛教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融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与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合成一体了。进入清代,水陆画则融入了多元学科的领域,涉及文化学、民俗学、宗教信仰、历史地理、建筑科技、民族服饰等。但它的主要功能还是以艺术表现形式来宣传和弘扬宗教,它的本身具有宗教和艺术双重职能。
记得在1979或1980年间,我到朔州出差,任务是了解当地寺庙的古籍经藏保护的状况。到了一所大约是宋元以前的寺庙,那时文 个刚结束,百废待兴,寺庙的管理人员急于想让我向上级反映该庙宇被破坏的惨状,争取尽快修缮,于是不顾我当时年轻、卑微,他亲自陪着我在庙宇里一路浏览并控诉着……。当看到庙里后殿与前殿之间靠墙根潮湿的空地上,一堆杂乱的卷轴画揉弃在那里,问他是什么。他说:是水陆画,民间缴上来的,明清时代的,没有什么价值。我随手捡起几幅看了看,虽然当时我并不懂文物保护,极其匮乏知识,但是立刻感触到了画面色彩的斑斓,画工笔触的精致,直觉它们珍贵。于是对他说,你们赶紧把这些收拾整理起来,在屋里用柜子好生存放吧!……那位只痛心建筑损害的管理者,也不知听了我的规劝否。由于忘了寺庙的名字,后来也就不曾再知道那批水陆画的下落了。
话说去年从侯马回来,整理照片。看着在博物馆的拍摄,一幅偶然拍到的水陆画的特写照片令我大吃一惊!(图四)在侯马参观的那天,时间紧促,不便细细观赏,只是草草拍摄了几张。那张特写画面,当时没有太在意,但是对我肯定是有所触动的,印象较深,以致特地拍了张特写!遗憾的是我没有拍摄这幅全图。前两天,求助同行的朋友凯德、铁农两位大侠,他们果真有心,拍摄了全图,为我提供了全貌。(图五)
这幅水陆画的题目是:天宫、人间、地狱。特写人物位于人间的位置上。“天宫”和“地狱”这里就不去说它们了,“人间”的人物大约是三组,分别是文臣、武将、百官以及侍从等职场人物。所有水陆画中的人物,一般形象塑造的都较程式化,或文静、端庄或威严、狰狞,唯有这位无须清俊,目光游离,谄媚飘忽,似笑非笑,表情怪异,在一片程式化的人物中显得阴柔诡谲,格外醒目。"趣从容其勿述兮,骛合沓以诡谲";他又呈现出很足的气场,却是那么乖戾阴鸷,“他忽又现出阴鸷的笑容,但是立即收敛了。”(鲁迅语)。
他是什么职官?是什么人呢?从画中看:结合他的衣冠、装饰和服装色彩,我认为他是一位宦官!
有明一代,宦官屡屡当政。
起初洪武初年,朱元璋同志鉴于前代宦官之祸,制作“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防范严密,宦官无机可乘。可是他儿朱棣起兵“靖难”夺取帝位时,曾经得到建文帝左右的亲信宦官为耳目相助,刺探宫中事,他自己身边的许多宦官也立过战功,如狗儿、李兴、郑和(就是那位下西洋的)、马靖等,从此宦官开始受到重用。“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朱棣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这些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
随着大明王朝的发展,文官集团愈来愈庞大,内阁的权力也逐渐庞大,掌握了“票拟”权。皇帝虽然勤勉,可是文件过于繁多,宣宗朱瞻基就让司礼监的宦官抄录票拟内容,并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执行批红,最终,交给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这样到了英宗时代,宦官王振因得英宗朱瞻基同志的宠信,权势益炽,跋扈不可制,宦官专权开始了。掌权的宦官,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
明王朝的宦官机构分为二十四衙门,有司礼、御马、内官、司设、御用、神宫、尚膳、尚宝、印绶、直殿、尚衣监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司四司,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局八局。这些部门的职能,有的是打杂的,有的却是捞银子的。司礼监负责批红,御马监名字虽然像孙悟空的弼马温是养马,但实际上却管理着兵符。宦官们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形成宦官专权。以致“土木堡之战”,大明二十万精兵强将做了陪葬。
虽然明朝一拨一拨的宦官乱政很严重,但是都没有威胁到皇权,可以说是这种宦官大权在握的现象是皇帝许可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对于当时的文官集团保持怀疑态度。虽然皇帝对国家要员,尤其是丞相进行了分权,并且设立专门的特务机构作为监督机关,实时监视国家官员的各种行为。但是文官集团与皇帝针锋相对,在平衡失控前,便需要宦官集团在皇帝的命令下维护平衡。
更何况明朝有几位皇帝爷从小生长在宫里,身边的玩伴是宦官,教书的是宦官,与宦官的长期相处,帝爷对这些宦官有着不同一般的亲切感,这也是宦官能够上位的一个因素。
从性质上说,宦官只是皇帝个人设立的机构,他们不属于国家朝廷,是皇帝的个人奴隶,在社会中处于底层,因此即使皇帝赋予他们参政的权力再大,他们中很少会出现与文官集团中结党营私的事件。
皇帝懒政,宦官就当道。
明末皇帝大多不亲理朝政,以致宦官把持大权,当权者大都贪婪无耻。当然宦官中也有不错的人物。
明朝最著名的宦官魏忠贤,他早年是个浪荡子,因为自感没有前途,又认识宫里的太监,于是自宫并改名李进忠,随后被引进宫内当了宦官。他为人灵活,通过各种手段巴结到了当时还是皇太孙朱由校的母亲身边,并结识了朱由校的乳母(奶妈)客氏,二人结成了对食,从此狼狈为奸。
魏忠贤显赫的时刻很快就来到了:万历皇帝和他的儿子朱常洛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朱由校由皇太孙瞬间成了当朝皇帝。乳母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不识字的李进忠破例被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改名魏忠贤。
朱由校因为父亲朱常洛并不被万历皇帝喜爱,常年受冷落,也就没有认真读过书。因此,熹宗朱由校当政对于朝政大事基本无心处理,身为贴身太监的魏忠贤就“义不容辞”地代劳,皇帝他专心致志地从事于自己的木匠事业。
同时,魏忠贤为朱由校编排出很多新鲜的玩意,倡优声伎、狗马射猎,小皇帝乐此不疲。两年后,魏忠贤提督东厂,还领有上万的内操军,权势开始煊赫。他平步青云,拉开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一幕。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号称“九千岁”,权倾朝野,他利用掌握的权利排除异己,结党营私,专断国政。“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许多文官的官僚也甘认他为义父干爷,甚至为他遍造生祠。他凭借厂卫广布侦卒,陷害百姓。兴大狱,杀东林党人。他手下有五虎、五彪、十狗等徒子徒孙,阉党遍布全国,权势达到了顶峰,以致大明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魏忠贤不同于以前的那些明朝大太监,他真的是在祸国乱政,因为皇帝朱由校也真的是不理朝政。
后任崇祯皇帝朱由检同志继位,对魏忠贤也多有忌惮,只能暂时稳住他,以后才蓄势解决了之。
宦官不仅在政治上弄权,而且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勒索大量财富。宦官专权,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安。
既然宦官能够专权敛财,横征暴敛,恣意跋扈,肆无忌惮,甚而至于立生祠、留“芳名”,大约当时的一些民间文人也会以羡慕、嫉妒、恨的心态去仰慕、追崇、蔑视他们,从而在作品中描述他们。由此可见,侯马的这幅水陆画应该出自大明天启年间,画中的那位大约就是炙手可热的当道宦官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298ae9449cfed54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b12180ec9a09de4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d4cb326fb938e08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d3a12d9b87f9804f.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b971396d0c79c51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