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演员翟天临面临360°学术打假,学霸人设崩塌,博士学位和论文都被群众质疑开扒。
学霸人设不仅仅是娱乐圈的潮流,在什么圈子都流行。仔细想想,是暖男不好演,还是吃货不好当,为什么老有学渣喜欢装学霸?
在Smart is the new sexy的大时势下,“聪明”这个标签被大家所追逐,学霸比学渣听起来牛掰多了,学术光环瞅见没,名牌大学瞅见没。不能把IQ刻在脑门上在大街上招摇,那最好的助攻道具当然是:
一纸文凭--学历。
对学历的定价,就是社会对这个光环的反馈。
学渣痴心妄想装学霸,因为,“你看起来很贵耶。”
| 恕我直言,大学生都是学渣
无论读的清华北大还是二本,几乎没太大区别,本质上都是学渣。
学的是书上的知识,考核的方式还是答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非常低,只有姿势没有实质。
从二本到985,录取分数线的主力落在了450-675分之间(750分制),对应百分制,刚好在60-90分的范围内。这个区间内的水平差异并没有本质区别——不差但平庸。
60分,努努力是可以考到90分的,都是在同一个考核难度下,但永远也考不了100分,因为考核难度提高了一个量级。
高考的筛选标准,就是筛出一批人,有能力把日后工作中简单的事情做好,不出错。
这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普遍期望。
雇主们大多也读过大学,对大学生能力也门儿清,讲真的抚心自问那4年里我做了些什么,除了我爸妈之外谁心里没点B数。
大学生手里攥着的文凭,在雇主眼里不过是个标准化的门票,大学生不过是个标准化产品。
因为在大学生市场上遵循的“卖家最低价成交”法则,谁要的薪酬低,谁就in。
为什么有的雇主愿意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多支付一点成本?
因为清华北大有更大的概率淘到金子,对雇主来说可以抵消掉一些损失,仅此而已,多支付的薪酬是给名牌买的单,而不是大学生个体。
| 硕博有什么不一样?
因为有那么一篇论文的存在,考核机制变了。理论上论文是借用别人的研究基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有能力创造的表现,而且是有据可依的,不是瞎创。
可发表论文的版面就那么多,需要专家群体认同做背书,能刊发的论文数量稀少。
打个不严格的比方,如果说大学生实从10万人里挑出来7万个,那硕博就是从10万人里挑出7000个。
不能达到这个考核标准的,抱歉还是只能归入到学渣一类。能真正通过考核的,可能就是社会的稀缺资源,而且有可能成为带头人。
雇主们愿意为了更好的人才付出更高的价格,最终双方会以雇主所能承担的最高价格,即“买方最高价成交”。
学霸这么贵,不装白吃亏?
价高名气大,责任和要求也高,要是凭空起高楼,那摔得可不是一般的难看。
| 对Smart的重新定义
社会愿意主动为优秀的人才买昂贵的单,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或许学历不应该成为优秀与否的唯一判断标准。
一个高学历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那是因为我们除了学历,没有别的什么可以证明自己了。
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除了考试还有什么优点?你的激情在哪里?……这些个问题,能回答出来的人少之又少。
让自己的人生经历、工作履历成为一个“不标准产品”,进入和雇主单独谈判的阶段,而不论为社会“普遍定价机制”下的祭品,这或者才是Smart的真正含义吧。
最后,我来回答一下那个终极问题吧。知网是什么?
对于学霸来说是知识的宝藏,对于吾等学渣来说,是复制粘贴论文的天堂。
— — — — —
本人全部文章,均为本人原创作品。请任何和个人、组织,在经过本人授权后,方可转载。本人长期为公众号【毒金融】撰稿,如有兴趣,可移步关注第一时间发布的文章,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