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还是这本叫做《混乱》的书

还是这本叫做《混乱》的书

作者: 知行合一王小宏 | 来源:发表于2018-01-28 17:08 被阅读0次
    还是这本叫做《混乱》的书

    如果点开这篇文章的你是第一次听说这本书,那么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你可以先看一下上一篇*这本叫做混乱的书*,关于这本书可能对你的认知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也是我在看完第一遍后的一点小感受。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直接看这篇,对你了解这本书的思想内涵不会有什么影响,同时鉴于书中的内容和事例实在太丰富,所以这篇还是没法把它说完,大概是全书的三分之一的内容精华。


    如果你对“混乱”的含义好奇,在这里理解成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那种混乱(局面失去控制)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我们对混乱的思考和运用。下面我们就开始对“混乱”的探索之旅。


    创意,那就像强迫自己大脑里的血液倒流

    正如人们对生活中的混乱的那种难以忍受的情感一样,让大脑里的血液倒流也是正常机体难以接受的现象。创意是否更可能生于混乱呢?恐怕是的。

    让我们把视线移回1975年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一天,在德国科隆大剧院诞生了音乐界的经典传奇。当时年仅17岁的演奏会策划人德国女孩薇拉为美国钢琴家举办了一场深夜即兴爵士音乐会。第一次混乱是原定的贝森朵夫钢琴出现故障,这使得钢琴家基斯打起了退堂鼓(为了个人名誉),最后在薇拉的真诚感召下,基斯还是决定为了这个勇敢的女孩努力一次。接着就是第二次的混乱,本来即兴演奏就已经够“混乱”的了,再加上乐器出现不可调和的故障。然而,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这样两次混乱的叠加创造了音乐史上的一次经典。演奏时基斯几乎使出浑身解数,身体跟着旋律不断地舞动着(因为他需要尽可能地敲击琴键让最后排的观众也能听到琴声),让台下的1400名不明所以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最终这场音乐会的钢琴独奏专辑取得了350万张的销量,至今仍是同类专辑的世界之最。

    和大多数人一样,面对失控局面,基斯第一反应也是拒绝,至少这个事实证明基斯的直觉错了,结果是接受高风险得到了高回报。

    类似这种错误的直觉,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创作这个特定领域。

    2014年,伦敦地铁近63%的地铁站被迫停运,在这2天里,大多数居民改变了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最后经济学家统计发现,有5%的人沿用了他们选择的新路线。试想如果没有出现这次混乱,他们很有可能永远不会发现原来还有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地铁大罢工的意外出现唤醒了人们寻求改变的潜能,从而使一部分人得以迅速优化多年来的上班路线。

    一项针对哈佛学生的抗干扰能力的实验,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人其实更有潜质利用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即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创造力。

    无聊是创意的天敌,警惕则是创意的朋友

    当混乱出现,局面失控的时候,你会变得更加警惕,好比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跨界)会让你生出敬畏之心,足以提高你的警惕,而创新也会在不经意间走进你的世界。

    下面这个例子,也在另一本叫做《爆裂》的书中出现过,可见创新的魅力。

    今天,3M已经成为不断创新的代名词,这对它而言只是优秀传统的延续。早在100多年前,3M的前身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公司,一位砂纸销售人员的奇思妙想就创造出了沿用至今的透明胶带。如果不是当时公司对这种跨界(看上去很混乱,想象一下把一个在发动机领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师调到研究操作系统的岗位上去)的包容,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3M。

    包容这种混乱,某种层面上分明就是在拥抱创新啊!

    我的头脑是开放的

    接下来你将看到混乱是怎么和团队合作相融合的。

    这就不得不提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保罗厄多斯,他可以说是混乱的中心,以至于他的名字被用来表示这种合作关系。

    “厄多斯指数”为“1”则表示该科学家和厄多斯联名发表过论文,为“2”则表示该科学家与另一为“1”的科学家合作发表过论文。听起来就已经够混乱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目前全球厄多斯指数小于等于“3”的科学家已经超过了4万人。

    在厄多斯的自传中记录了他的一次行程安排,是这样的:先从布达佩斯到莫斯科,然后去彼得格勒,之后再到莫斯科,再之后途径伊尔库兹克和乌兰巴托到达北京。在北京停留三个星期,和老朋友叙旧,之后乘飞机去上海,然后坐火车去杭州,接着又乘飞机去广州,然后在广州坐火车去香港,之后飞去新加坡,最后一站是澳大利亚。

    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就是这样一位,常年往返世界各地去和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合作来完成学术著作的。也无怪乎,一众科学家每次还要额外担当保姆的角色,对厄多斯的起居负责,都觉得照顾他像照顾一个婴儿。

    面对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聪明绝顶的人也可能束手无策,而新鲜血液的注入则可能帮助我们打破僵局。

    于是乎,这种看似混乱的团队合作背后是多么惊人的创造力啊(同时多么明智的选择啊)。因为,如果团队成员都站在同一角度思考问题,那么所有人都会被困在一个地方。

    无怪乎,与其同时找3个网球教练,不如同时找一个教练、营养师、形体师。

    相信看到这里,你对混乱在团队合作中的正面作用已经有所感触了,书中还有更多有趣的例子,等着你去体会。

    我的办公区我做主

    实验和事实共同证明,当出现以下4种办公室让人选择的情况下--

    它们分别是:

    极简式-一张光溜溜的办公桌,一把转椅,一支铅笔和一些纸;在极简的基础上增加零星的装饰元素,比如墙上多了几幅风景照片;

    而后两种只是在第二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选择权,“非自主型”和“自主型”,区别在于,前者只是表面上的自主,承诺你可以自己装饰自己的办公空间,然后会有人员来恢复原样;自主型就是办公区的一切都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设计。

    --工作效率最高的是自主型,对于这个结果你可能并不感到奇怪,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办公场所是什么风格,简朴也好、华美也好,重点是身处其中的人自己看着舒心,尽管他不太可能有设计师那般审美,但绝不是整齐有序就是最佳设计,关键是要给他充分的自主权。其中,最糟糕的莫过于,给予自主性的承诺,最后又剥夺自主权,也就是“非自主型”。

    如果都按个人意愿来设计,尽管会显得混乱,倒也不至于不堪的,何况这样还能提高工作效率,老板最终要的不就是工作成果吗,然而现实中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由制度来规定办公室的风格,不胜唏嘘。

    书中另一个十分经典的关于混乱的真实例子是,麻省理工学院的20号楼,这座堪称混乱的代名词的伟大建筑。

    从1943到1998,奇迹般地跨越了半个世纪才迎来它的谢幕(当时只是作为临时的战时研究地点匆匆筹建的)。要知道这座大楼仅用了一个下午就设计完成,外形丑陋且毫无舒适性可言。然而,就是从这座大楼的实验室里,走出了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止如此,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原子钟,最早的粒子加速器,第一个太空战舰视频模拟游戏,最早的消声室之一,就连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也是在20号楼里革新了语言学等等都是这座大楼的产物。

    这里汇聚着各种各样的科学家和鬼才怪才式人物,其中的混乱,等着你去书中探索,实在是超越想象的混乱。但是当混乱的成就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又将是另一番体会了。

    混乱还会带给我们什么不一样的惊喜呢?下一篇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是这本叫做《混乱》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hz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