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掌握读的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人们很容易犯错误。
如果功利心强,目的性强,就会一目十行,恨不得将几百页的书几天就看完。这是很不好的现象,往往也达不成目的,如果一本书真的就这么给读完了,那有可能说明它的内容是很肤浅的,但更大可能则是书还是深刻的,而读书的人只得到了肤浅的理解。如此读书,读的多,理解的不多,可以说漏洞百出,稍加询问,就露馅了。
如果没有恒心,半途而废,今天看一点,遇见难点无从下手,就弃了,想着总有一天会再来看,大概也只能是一种托词了。这样读书,也不好,到处都是读了一点的书,一般来说,一本书一定要完整读完才能了解到作者的意图,得到一个全面的理解,这般东拼西凑,得到的东西就很值得怀疑了,同样是肤浅的认识。
虽然说这两种方法都不合适,但是,读书并不是容易事,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书本身就有难易之分,一上来就看难懂的书,自然是难有收获,这在自然科学中是很普遍的,知识是不断加深的,每本书都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没有掌握一定的知识肯定是看不懂。所以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来,如果没有耐心或者时间,那就放一放,没必要过于执着。那些高深的知识常常是非实用的,日常的工作生活根本用不着。更多的是一种品味与喜好。
然后,深刻的书必然有难懂的地方,人们的认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如果一本书被奉为深刻难懂,很大可能就是如此。难懂是为什么?是概念的陌生,角度的奇特,这些东西都不是短时间可以调整过来的,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就像东哥说的一句话,要建成快递网络,就必须有一到两年的时间,这是用来培养员工,建设仓库,构建管理体系,这个时间是不能缩短的,砸钱也不行。可以类比考虑,有些概念的理解就是得花很长时间,就算你不眠不休的看,也不能加速这个过程。就像客观规律一样,人自身的努力对它影响甚微。
总结一下:
读书,首先要合适,符合自己的知识水平,然后要有耐心。
读书,不能贪快,会的地方可以快,不会的地方要放慢,难懂的地方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理解。同样,也不能半途而废,即便是真的计划有变,没有时间,也要在合适的地方弃书,尽量避免理解上的偏差。
前些年,我广为搜索数学物理方面书籍,几乎每本书都看过,但都到半路放弃了,非常可惜。有些因为前置知识达不到,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些则是遇到了理解上的困难,坚持不下去。现在或许可以重新挑战了。
读书的快与慢,更多的反映了人的生活态度,急于提升自己的人,会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但是,遇见的问题多了,慢慢的就会认清现实。保有理性与客观的认识,才是通往幸福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