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一个问题,当你不看手机的时候,你喜欢别人在你身边刷剧,刷视频吗?
我可能是一个对声音比较敏感的人,当先生在我面前刷视频的时候,我感觉那就是一种噪音在耳畔。
正因为如此,我看手机的时候,一般不会外放声音,需要音视频时,用耳机的情况会比较多。
当写作需要构思的时候,我一般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听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读书时,为了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就故意去菜市口最热闹的地方看书,这让我很是佩服。
每个人的写作习惯不同。
听说作家路遥,写作离不开抽烟,没有了烟他就觉得自己无法思考和创作,甚至都无法睡觉,我想,到了这种程度,应该可以称一种症状了吧,至少是烟草依赖症了。试想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没有了香烟和香烟一类的东西,那岂不是人会很痛苦吗。
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对写作环境有所依赖,不会达到出现症状的程度。
作家陈忠实创作《白鹿原》时,是用五年时间在老家偏僻的小山村里写作的;世界童话作家安徒生,也喜欢在寂静的森林里构思童话故事;张爱玲创作时喜欢深居简出,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封闭的空间里完成。
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某某作家,画家,到一个安静的环境或者是寂静山里去创作。
文学课里,老师强调“沉浸,等待,浮现”的六字诀是有道理的。一个人在专注或者完全沉浸的时候,是在等待灵感的自然浮现的过程,当人的心和脑都安静下来的时候,人的心灵是敞开的,心灵敞开的时候,大脑里自然会有些东西浮现出来,浮现的东西多了,人的语言就慢慢的降临了。
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让自己舒服的环境,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环境是必要的。
当然,对周遭环境的过度挑剔,有可能会限制了一个人的思想和创作,所以适当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是必要的,毕竟人是社会动物,人总会生活在人群当中,离群索居的情况毕竟是少数。
人对感官便利性的需要是一种本能,这就是如今互联网上各种视频被大大需要的原因。打开手机,语言和画面的瞬间呈现,对人的大脑是一种瞬间的满足。
当然这样的碎片化满足,也往往让时间就在我们的手边不知不觉的溜走了。
我想,生活快节奏和手机视频的泛化,也是社会风气变得浮躁的原因之一吧。
关于写作环境,你有什么偏好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