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这里是北京:皇权的象征--紫禁城

这里是北京:皇权的象征--紫禁城

作者: 微微一勺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14:22 被阅读11次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紫禁城,这座中国最后的皇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化在建筑形态上的集中呈现,是中国帝制文化的立体化、符号化、图像化,也是中国帝制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高度统一,甚至是最完美的统一。如同所有帝王一样,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希望朱家的帝业承传万世,但他绝对想象不到,几百年之后,他的宫殿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国皇宫建筑群,成了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游览胜地。

    紫禁城不是在建筑美学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帝制、宗法、礼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或者说古老文化、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礼制理念左右了建筑审美取向,这正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审美的独特性、根底性所在。紫禁城既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象征体,更是一个成为图像之后能够激发无限想象的空间。

    紫禁城源自一个伟大的构思、一个伟大的规划、一个伟大的设计。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开始建设。刚刚落成后,像以往历朝历代的皇宫落成后一样,照例需要一些歌功颂德的诗赋。永乐皇帝朱棣让文渊阁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各自写了《皇都大一统赋》,李时勉写了《北京赋》,从那些华丽铺排的辞藻中,大体可以知道一些关于紫禁城的规划设计观念。

    “应天以顺时,辨方而正位;乃相乃度,载经载营;贯天河而为一,与瀛海其相通;西接太行,东临碣石,巨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北通朔漠,南极闽越,西跨流沙,东涉溟渤;势拔地,气摩空;梢横青天,根连地轴;包络经纬,混沌无穷;仰在天之神灵,隆万古之尊号……”

    这些词句看起来很玄虚、缥缈,其实,这样的大思路、大视野对于紫禁城的营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是相信天地相应,天地感应的。在永乐皇帝心中,在臣民心中,在所有参与其事的人们心中,他们将要建造的和将要看到的紫禁城,是矗立在天地间沟通天地的形象与标志。北京城所有的民宅官宅都是低矮的,只有紫禁城是高大的,可望不可即。距离足以产生高贵,神秘方可保持至尊。

    紫禁城的占地面积,紫禁城的建筑群落与建筑体量,以护城河为界,占地足足72万多平方米。据说房屋总计是9999间半。但是紫禁城的内部布局却是最讲究突出核心与服从核心的。所有高达的建筑都由中轴贯穿起来,中轴上最重要的是三台之上的三大殿,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所有的布局,所有的建筑,所有的空间,一律以太和殿为核心,强化和渲染天子宫殿的稳固、崇高与至尊。连色彩也是这样。整个北京城都是灰色的,唯独紫禁城是黄色的、红色的。

    紫禁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穿过紫禁城的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那条伟大的轴线被称为王者的中轴线。许多年以来,只有皇帝本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沿着中轴线进入紫禁城,进入太和殿。现在,所有人都可以像皇帝那样沿着这条中轴线进入紫禁城。

    那条引人入胜、伟大神圣的中轴线像一束强光那样照向这座城市里最重要的建筑。所有重要的建筑都由这条大道一一贯通。御道是用巨大的青白色石块铺就的,据说每块石头重达万斤。御道之外的东西都变化了,唯有这些石块纹丝不动的存在着,见证着全部历史。沿着笔直的中轴线走,通过重重门、层层墙才可到达太和门,九开四进、敞开宫殿式的太和门,这座天下规格最高、最尊荣的大门,这座明朝的皇帝们御门听政的大门,这座清朝入主紫禁城的第一个皇帝即位的大门,才是天子宫殿的大门,穿过太和门,直向巍峨的太和殿。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确认皇帝的身份,确立皇帝的地位,所以必须把这座宫殿建成坐拥天下的宫殿。当年的皇帝刻意站在中央,坐在中央,天地之间唯他独尊,没有旨意、没有召唤、没有允许,不可上台,不可入内。太和殿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处坐拥天下的位置。太和殿比中轴更重要,像一个人的心脏一样,四面八方的建筑群落将太和殿团团围定。

    为了它的坐落,2.6万平方米的“土”字形台基拔地而起,它在“土”字的“十”字交汇处。地基深入地下8.5米,高出地面8.13米,16.63米厚的坚实基础牢牢镇住近600年间所有强烈的地震,泰然自若地守护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1453根雕龙雕凤的汉白玉望柱,1142个汉白玉螭首,72根合抱的森林般的大木柱和更多数不清的木料撑起高达35米的殿宇,构成唯一一座面阔11间、进深5间、面积2377平方米的最大木构单体建筑。正中设一座高台,高台上只有一个宝座,那就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孤零零的皇帝的宝座,与孤独的宝座日夜作伴的是遍布殿宇内外的13433条金色的龙。太和殿最重要的用处也就是皇帝即位、皇帝大婚、皇帝生日、册立皇后,元旦,冬至等庆典,真正的作用就在于它坐拥天下的地位、标识、符号、象征性的意义。谁争到这个位置,就是争到了天下。

    说到底,紫禁城不是为皇帝建造的,太和殿也不是为皇帝建造的,是为了可以坐拥天下的那个位子建造的。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确切一些应叫作宫城,已是城中之城的城中之城了。尽管如此,皇帝们还是要为他们的皇宫做一道又厚又高的墙。于是,南北长约960米、东西长约760米,高11.2米,底宽8.62米、顶宽6.66米的紫禁城城墙矗立起来了。城墙上可容四马并驰,成百上千的卫兵可以在四面围合的墙体上环绕奔走。而环绕城墙的是总长约3300米,宽52米,深达6米,三合土夯底,条石砌帮,岸筑矮墙,引玉泉山水的荡漾碧波的护城河。紫禁城的河与墙把帝王宫殿的奢华繁复、宏伟壮丽、铺排交错及神秘挡在里面,把单纯朴素、方正肃穆、安稳安静及其诗情画意留给每一位观望者。虽然无声,但却时时刻刻提醒着你:任何人不得攀爬,不得逾越。

    有城就有门,有墙就有门。最高大、最威严的自然是前后、左右对称开的紫禁四门——南门午门、北门神武门、东门东华门、西门西华门。午门为最,通高35.6米,比太和殿还高一点。午门是历朝历代的献俘处,也是处罚不听号令者的地方。明清的紫禁城一如其名,门禁森严。而在现在的紫禁城里,游客散尽,沉重又清晰的关门锁门声起落于千门万户之时,才仿佛真切听到和感觉到来自哪个年代的声音。那是一种足以把人心揪入历史深处的声音。

    进入紫禁城内部,发现在紫禁城外部获得的那种强烈的整体感并没能立即减弱。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星罗棋布无边无际的散漫。紫禁城外迎接我们的是开阔的广场、整齐的红墙,和整齐的红墙间的一条条笔直的通道。上万间房屋就是被这样的红墙和通道,围合和分割成近百座大小不等的整齐的院落。紫禁城作为天下最大的皇家大院,连绵铺排地占据了72万平方米的巨大地盘,但它绝对不是几何状的等分切割,平铺直叙。一处又一处,一进又一进,一层又一层,庭院深深的精致与婉约就这样被轻松地包裹在宏大的紫禁城里,吸引着我们从伟大与辉煌中寻找细小的隐蔽和神秘。

    紫禁城给了建筑家限定的自由,从造型到色彩,而门窗却给了建筑家充足的空间。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大窗窗棂造型全都是最高级别的三交六椀菱花形状。其次为双交四椀菱花形,大面积铺排、铺排出紫禁城最炫目的艳丽与辉煌。除了这些重要建筑的窗户一定要营造出至尊庄严的辉煌来,其余大小建筑的窗户在等级的范围之内,还是可以生出不少的花样来:圆形的、方形的、如意形、灯笼形、松形、竹形、梅形窗出现了,窗棂组成的回纹、球纹、冰裂纹、“卐”字纹、“寿”字纹、“福”字纹、竹叶纹出现了。这些皇家窗户,总是让人感叹装饰的华美而不大关注甚至忘却了它们通风、采光的实用功能。屋里屋外、里面外面,也就是一窗之隔,但这一隔非同一般。

     紫禁城内所有的墙面,所有的建筑外立面,连色彩也独有独尊,行走其间,触目皆红,红色的柱子、红色的门窗、红色的墙,说是被淹没于红色海洋也不为过。而最给我们视觉大冲击的,除了大片的黄色大屋顶,还是大片的黄色大屋顶。连绵铺排的黄色大屋顶,流畅着清晰的一条条黄色龙脊垄沟。而道路的地面、院落的广场、房屋的根基则是灰色系列,灰白的石、灰的砖、深灰的“金砖”。这些色彩极端的铺张、反复地渲染、张扬到极致。

     但紫禁城并不满足只拥有这样最夺目的色彩,它还需要有在这样大红大黄中更为出色的色彩,它需要在最暗淡的地方有最能出色的色彩,这就是能使最暗淡的地方成为最亮丽、最繁华之处的皇帝的彩绘。紫禁城建筑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彩绘的建筑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在异常繁复的木结构上作异常繁复的油饰彩绘,繁复复繁复,奢华无以复加,极端的显示出至尊与荣耀,还有无与伦比的华丽。

     或许是出于安全的角度考虑,更多是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皇家氛围,除了几处花园,紫禁城不大鼓励花草树木的生长,更不准豢养狗啊、猫啊之类的宠物。皇家规制下的造型色彩也不允许随心所欲,那么在覆盖着所有屋顶的琉璃上做文章就是最佳选择了。紫禁城是琉璃的世界,是放射着黄色光芒的琉璃的世界。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在高处依旧能够看到在金色的太阳照耀下恍恍惚惚浮动着黄色光芒,就是那些被琉璃覆盖起来的连绵铺排的一座又一座大屋顶放射出来的。在紫禁城里,开得最旺、最盛,怎么开也开不败的,正是各式各样的琉璃花,高风亮节的莲花;花朵硕大的富丽的大丽花;富贵的牡丹;安居的菊花;缠枝卷草也是随处可以看到。

    图案的精致、比例的适当、色彩的和谐、造型的典雅成全,在浮光掠影中分享着感官视觉的愉悦。天下最大的皇家大院是伦理的空间,也是极具特色的建筑审美文化。紫禁城的伟大、紫禁城的辉煌就是这样产生的。

    紫禁城最北靠近神武门有一处园子叫御花园。皇城、宫城的营建还是很讲究环境、风水,很有生态意识的。所以一定要建一处御花园,东西130米、南北90米,占地将近1.2万平方米的御花园,让皇帝、尤其是皇帝的女人们、孩子们有一个接近花草树木的地方。御花园是供宫里的大小主子们休憩游赏的。在紫禁城西边郁郁葱葱的18棵古槐树西边的慈宁宫花园供太后太妃们修心养性,拜佛诵经。而位于紫禁城东部的宁寿宫花园,则是乾隆皇帝心造的一个幻影,并千方百计地将其打造成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花园。因为是为乾隆自己修的,所以也叫乾隆花园。

    因为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乾隆皇帝一时谦虚,说了句“予不敢上同祖皇,至六十年即拟归正”的大话,所以早在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帝就开始修建这个太上皇宫殿。乾隆花园更像是他眼里心里一个大好山河的微缩版。他虽然让出帝位,但他仍然要端坐在中轴线上三大殿的旁边,眼睁睁地盯着他的继任者。25年后,当他真到了该住进去的时候,他却依旧住在养心殿把持着朝政,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也未曾在宁寿宫居住过。

     对于没有几处绿荫的巨大无比的紫禁城来说,最北面的御花园、东边的乾隆花园、西边的慈宁宫花园和武英殿东侧十八槐一带,真是毫无生气的红色紫禁城里仅有的几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弥足珍贵。紫禁城西北角的英华殿左右两侧,树叶茂盛的菩提树铺排了半个院落,据说是明神宗生母李太后亲手栽植,秋天籽粒落地,棕黄色,光滑莹润,大多成了宫里人诵经的串珠。所以乾隆命名为菩提树,其实它的真正名称是小叶檬椴。御花园里有名的绛雪轩,是因为轩前的五株古海棠得名的,康熙春日赐宴在内苑,就曾“观花于绛雪,玉树临风”。可惜这样的好景致早已消失了,古海棠变成了一丛不怎么惹眼的灌木太平花了。虽然开出的是素雅清甜的小百花,可是比起香雪海的气势就差了很多。可宫里的人却很看重,把太平花称作“瑞圣花”,并把它与命运连接在一起,花若繁盛,天下太平。可惜花不遂人愿。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废墟间竟有太平花开放。1911年,太平花开得格外繁盛,可是没过多久,末代皇帝就签发了“退位诏书”。

    紫禁城中这些苍老的生命无声地抚慰着寂寞的宫殿,而它们也最能震动人们。它们看遍了紫禁城里的24位皇帝一个个怎样的走来,一个个又怎样的离去……还有无数的后妃、宫女、太监,一个个怎样的走来,一个个又怎样的离去……

    当纷纷扬扬的雪花在紫禁城里舞动起来,似乎一切都消解了,一切都消失了。蜿蜒起伏的金水河也在飞雪中舞动了。紫禁城被覆盖得静谧、安逸、干净,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只留下伟大的建筑在纯洁的世界里尽情地展现它的完整与完美。太阳更亮、白雪更白、红墙更红、黄瓦更黄。在这座宏大无比的中国宫城中,再大的雪也不显得沉重,再厚的雪也不显得冰冷,上下一体,河山共色,天地莽莽原本就是紫禁城的景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里是北京:皇权的象征--紫禁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nf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