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文天祥的榜样

摘抄,文天祥的榜样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10-22 13:59 被阅读0次

    说起民族英雄文天祥,大家可能耳熟能详。被元朝俘虏后,敌人喝令他跪拜,可文天祥却宁死不屈,并傲然地回应道:“能死不能跪。”但鲜少有人知道,文天祥在童年时就萌生出浩然之气,这是因为他十分敬慕南宋名臣胡铨(quán)。

    胡铨是谁 他为什么会被成为脖子最硬的人-读历史网

    作为民族英雄的榜样,又被后世誉为“脖子最硬的人”,享有此殊荣的胡铨,究竟有着怎样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下面让我们近距离,去聆听他的传奇人生。

    1 位卑不忘爱国,大胆上书请斩秦桧

    公元1102年,胡铨出生于江西吉安市的一个耕读之家。胡氏一族家规严明,重视教育,子孙多以“忠义”自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他从小潜心学问,并立志要成为像欧阳修一样杰出的忠臣。

    而彼时的北宋早已病入膏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让爱国的胡铨更加渴望报国。就这样,少年的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

    为了学习治国安民之道,胡铨跟随学者萧楚学习儒家典籍《春秋》。凭着过人的天赋,又加上萧楚的悉心教导,胡铨很快就习得了《春秋》的精髓。这不仅为日后从政打下了扎实的根基,而且还养成了坚毅的品格。

    胡铨 的图像结果

    到了26岁那年,胡铨怀着一腔报国热情考中进士。可他还没踏上仕途,金兵就大举南侵,妄图消灭新生的南宋政权。宋高宗赵构吓得逃到了海上,不少官员也闻风而逃。

    读过兵书的胡铨闻讯后却临危不惧,并立即号召壮丁保卫家乡。他率领民兵们以神出鬼没的麻雀战,协助官军成功地杀退了金兵。此举不仅被官府高度赞赏,更坚定了胡铨抗金的决心。

    几年后,金国暂停南侵,南宋政权也渐渐稳定下来。后来,经人再三推荐,为人正直的胡铨进入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当了一个负责编写文献的八品官。

    如果命运的齿轮一直这么转下去,或许他将默默无闻。然而,谁也没想到,三年后这个芝麻小官却干出了一桩轰动全国的大事。

    公元1138年,金国使者来到南宋和谈,傲慢的他们居然要宋高宗,亲自跪着接受金国皇帝的诏书。为了说服宋高宗,宰相秦桧可谓说尽了花言巧语。宋高宗一心只求偏安一隅,虽希望议和速成,但又放不下面子,便很纠结。

    没成想,此事激起了全国军民的义愤,一时间南宋举国大哗(huá)。胡铨更是血脉偾(fèn)张,认为此事乃奇耻大辱,若能处死主张屈辱议和的秦桧,则不仅能平息民愤,更能令北伐军士气大振,攻无不克。随即他便写下了一封铿锵激烈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史称“斩桧书”。

    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坚决反对议和,并痛斥皇帝对外怯懦;二是强烈建议皇帝将秦桧斩首示众,向天下人谢罪,否则自己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

    友人劝他三思而行,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胡铨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于是为了扳倒秦桧,他上书后还将斩桧书的副本暗中散发了出去。凡是读过斩桧书的人都深为感动,连声称赞说:“真是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很快,举国上下就掀起了反对议和、诛杀秦桧的巨大声浪。

    面对天下人的唾骂,秦桧气急败坏,对胡铨恨之入骨,欲将其置于死地。宋高宗读了斩桧书后也是颜面尽失,但迫于舆论压力和宋朝法律,他只能以“泄露机密”的罪名将胡铨贬到了广州。

    胡铨 的图像结果

    不久后,胡铨的壮举也传到了金国。金国君臣原以为南宋懦弱,读完斩桧书后却大吃一惊,都说“南朝不可轻视”。因此,金国在几年后的和谈中有所让步。

    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官位低微的胡铨不畏强敌,打了金国和秦桧一记响亮的耳光。此后,胡铨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官变成了一位天下瞩目的爱国英雄。

    2  颠沛流离二十多年,却不坠青云之志

    胡铨被贬后,一想到自己诚心为国却遭奸人陷害,就怒火中烧,打算自尽。可他转念又一想:报国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名扬天下的自己活着,或许可以激发更多人的爱国热情;最重要的是秦桧还没得到应有的惩罚。

    想通后胡铨随即平静了下来,并决定好好活下去。他坚信:纵然前路漫漫,崎岖坎坷,自己也要永不言弃。就这样,他开启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

    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国签订了有辱国体的“绍兴和议”。次年,听到这个消息后,胡铨立刻爆发了,并对秦桧发出严厉谴责。但很快,权倾朝野的秦桧就把胡铨发配到了偏僻的广东新兴县,并命令当地官吏对其严密监视。

    在这6年里,为了发泄愤怒,胡铨常常吟诗作词。有一天,他想到国家多难,而朝廷却辜负了自己的一片丹心,便悲愤不已。于是,他挥毫写下了“欲命巾车归去,恐豺狼当辙”,痛斥秦桧如同挡道的豺狼,令自己报国无门。秦桧看到这句话后怒不可遏,立马将胡铨贬到了海南三亚。

    要知道,古时候凡是被贬到海南的人都很难活下来。更何况,当时的三亚不仅是遥远的蛮荒之地,而且治安环境也非常差。除此之外,地方官也是秦桧的爪牙,他们对胡铨百般凌辱,妄图迫使他绝望自杀。可无论如何,胡铨都从不屈服,更没有自寻短见。他每次都直梗着脖子,两眼直瞪着这些人,让地方官胆寒。

    尽管他的处境很糟糕,但幸好当地百姓对一身正气的胡铨充满了敬仰。热情的他们不仅解决了胡铨的生活难题,还恳请他在当地教书。于是,胡铨的心思渐渐沉静了下来,并对学子们倾囊相授。在胡铨的努力下,三亚的文化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当地社会也更和谐了。

    公元1155年,随着祸国殃民的秦桧病亡,胡铨也被朝廷转移到了湖南衡州服刑。在衡州,胡铨发现很多读书人都觉得四书五经难学,于是就萌生了为儒家典籍做批注的梦想。

    到了公元1161年,金国撕毁和约,再度南侵,原本支持主和派的宋高宗被迫倾向了主战派,胡铨也终于恢复了自由。此时,年近花甲的胡铨悲喜交加:一方面是他感到很悲伤,因为他最好的年华已经逝去;另一方面是他感到欣慰,因为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一定能实现驱逐胡虏、除奸佞的青云之志。

    3、花甲之年终获重用,忠贞爱国至死不渝 

    公元1162年,命运果真眷顾了饱经风霜的胡铨。刚刚继位的宋孝宗赵昚(shèn)力图收复失地,重新起用了许多主战派人士,胡铨也被任命为饶州知州。一年后,宋孝宗十分欣赏胡铨的骨气和才华,便提拔他为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郎。

    尽管宋孝宗有心北伐,但由于军事部署不当,次年宋军惨败。主和派的领袖汤思退眼见出师不利,于是就极力撺掇宋孝宗议和,此时宋孝宗也变得犹豫不决。尽管主和派在朝廷占据了上风,但胡铨却毫无惧色,先是严厉地斥责汤思退是第二个秦桧,然后郑重地劝告皇帝:金人就是喂不饱的恶狼,只能痛打之。

    可是无论胡铨怎么奉劝,宋孝宗还是在主和派的包围下,选择了对金国割地求和。不料,同年10月,欲壑难填的金国再次挑起战事,并迅速突破了淮河防线。一个月后,金兵已直逼长江防线,前线的守军独木难支。在这危急关头,身为兵部侍郎的胡铨带兵北上救援。深知兵贵神速的他断定,唯有走水路才来得及。

    然而,此时的天气寒风刺骨,部分河面已经结冰,船只无法航行。为了破冰,62岁的胡铨冒着严寒,身先士卒,手持铁锤猛击冰面。将士们见状后感动不已,纷纷加入了破冰的行列。众人士气高昂,很快就破开了一条航道,接着火速抵达了战场。凭着胡铨足智多谋的指挥,宋军奋勇作战,终于驱逐了来犯的金兵。

    可惜这样铁马冰河的日子并不多。公元1165年,宋金两国开始和平相处,胡铨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他被派到外地担任太守。离开朝堂后,胡铨就把爱国之情放在了民间,一心为百姓造福。他不仅惩治了一些贪官和恶霸,还修复了不少荒废已久的水利工程。

    虽然胡铨一心报国,但终究敌不过岁月的侵蚀。公元1171年,年届古稀的胡铨辞官回乡,并重新拾起了为儒家典籍做批注的文学梦。数年后,白发如雪的他将《春秋》、《周礼》等数十卷经注献给了朝廷,方便后人汲取其中的知识治国。宋孝宗虽有意挽留他,但胡铨早已老病缠身,只能颤颤巍巍地与天子告别。

    公元1180年5月,胡铨病危,在弥留之际,他一字一顿地发誓说,死后要变成厉鬼来诛杀金国贼人。接着,一代爱国名臣胡铨与世长辞,享年78岁。

    纵观胡铨的一生,可谓是极其坎坷又坚韧不拔。国家受辱后,他不向强敌屈服,纵然人微言轻,也要拼死一搏,震慑敌人的胆量。身处逆境时,他不向苦难低头,依然不忘初心,等待翻盘的机会。步入晚年后,他不向年龄妥协,就算年华不再,也是满腔热忱,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余生。

    胡铨之所以被后世誉为“脖子最硬的人”,就是因为他一生反对议和,坚决抗金的“脖子”,终生未“软”。哪怕800多年过去,再读他的事迹,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一股不屈不挠、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可以说,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文天祥的榜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or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