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好心人趴在岸边喊到“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
但这吝啬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开始很纳闷,后来突然醒悟,就冲着快要下沉的吝啬鬼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这吝啬鬼一下就抓住了好心人的手。
不一样的表达,导致不一样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可以用框架效应来解释。
就像有人说,教育就像一副眼镜,在没带上这幅眼镜之前,你看到的世界是一个样子,在戴上这幅眼镜之后,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是你看世界的角度和视野却不同了,你看到是另外一个世界。这就是框架效应的一个表现。
心理学也是我们的一幅好眼镜,我有深切体会。听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后,虽然关系还是那个关系,人还是那个人,但是我看到了更为清晰的关系,更为细腻的情感,对之前困惑不解的事情,有了一些合理的判断。
框架效应理论对投资有什么影响呢?
框架效应理论,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在行为金融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按照传统金融学理论,理性人的视野是全局的,而现实中的人做决策,都会受框架影响,这就是框架效应。比如我们的持仓成本会干扰我们现在的投资决策,一般人100元买的EOS,如果不是特别缺钱,他是不会在60元的时候卖掉的,事实上,你不以过去的成本为参考点,而是看未来,在60元的时候清仓,还是有很多机会在低点买入的。
应该怎样克服框架效应的影响?
用分散的理性投资法
理性投资的办法是采取投资组合,即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篮子里放几种鸡蛋,什么时候放,需要讲究,这关系到收益和风险。
理性投资者只关心资产之间的协同有没有发生变化,而不是去看单个资产的涨跌。但我们大多数人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在投资时没有全局观,只掌握一小部分信息就开始做决策,或者,你买了不同的鸡蛋放在篮子里,但从不关心组合的变动,只看单个鸡蛋的涨跌来进行操作,这都是框架效应偏差。
陆蓉说,我们应该站在全局来进行投资决策,考察整个组合资产之间协同波动的方向及幅度,而不是根据单个投资品的涨跌来操作。
我最近意识到,我们搞区块链投资的,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区块链上,应该合理配置资产,比如房地产、股票、现金都要有一点,这才是最大的组合,至于买比特币多一点,还是买EOS多一点,反而没有这个大配置重要。Ray Dalio说,如果你买入15种“相互独立的风险”的资产,你的总风险可以降低80%。
每个市场都有一些“相互独立的风险”,你把资产分散到不同的市场,便可以降低自己的系统性风险,而且最好是买成熟的指数基金,这是非常好的分散配置策略,管理费也低。即使你的钱不多,也建议你分散购买股票指数基金和区块链资产。
币圈金马奖的讲师袁牧,他就是用指数基金市场赚的钱来投区块链,虽然,经历了多次大暴跌,由于他的投资体系不仅仅是区块链市场,还包括指数基金市场,而且他只用指数基金投资的利润投资区块链,他确定自己的总资产是波动性上涨的,所以给了他极强的安全感,投资特别理性,而且稳赚大赚。
袁牧还特别强调了,要定期做再平衡,比如半年或者一年做一次。这实际上这是一种动态的分散策略。他说,如果不做再平衡,如果一个资产相对上涨快一些,会导致这个资产在你的配置中占比过高,那你的资产配置不再是“分散”的了,会导致你的投资体系系统性风险提高,进行再平衡,可以保证你的资产长期保持分散的状态,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从长期来看,各个投资市场的风险收益比差不多,你还做到了在各个市场相对地“低买高卖”。
我很认可袁牧的这个逻辑,结果不会说谎,他一直在稳稳的赚钱,保证了自己的总资产波动性上涨,而且从容不迫,令人羡慕。我觉得这得归功于他的分散和再平衡策略。
我个人在投资上,房地产的配置偏重,未来几年,会加大区块链和指数基金的投资配置,并适当留有现金。
投资中的框架效应,是我们投资路上的大敌。“大敌”当前,我们应当想办法破解之。
划重点:
要克服狭隘框架对投资的影响,必须对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和再平衡。
我建立了一个“投资+写作走向财富自由”知识星球,每天至少输出两条有价值的内容,带动你我一起成长,实现财富自由。
目前有写作、区块链投资、房地产投资、信用卡使用、时间管理等方面的有价值信息;每天更新一篇文章。
![](https://img.haomeiwen.com/i3054007/1b89a6eef14d45b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054007/939291cdf2512d7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