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自以慧,智者自以愚。
The Fool doth think he is wise, but the wiseman knowes himselfe to be a Fool.
——Shakespeare
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在我刚上大一时,看到有人将进入大学后的认知层次分为四个阶段,当时年少不太明白,如今再回头看去,深以为然,人生也似乎是如此,只是,在人生的几十年时光里有人最终“知道”自己的“不知道”,也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
时至今日,六年时间过去了,我才渐渐“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偏见往往源于无知——你是否已经陷入“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事实上当我们处于一种文化模式之下,就会存在文化遮蔽性,也无法清晰明确这种文化或是当下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基因是生物学上带给我们的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而模因,是在后天周围文化模式影响之下的,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的一种复制因子,而达克效应就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模因环境造成了文化遮蔽,也使我们陷入自己的思维怪圈。
避免达克效应的方法,唯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进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听书 有感《知识大迁移》| 为什么知道的越多就越无知?智慧的生活-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
在这样一个知识既得的时代,我们存在的大部分知识缺口和疑难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轻松解决。渐渐地我们无法正常的运用大块时间来通过学习、阅读来架构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碎片化的时间我们虽然也能学习、阅读,但这导致了大量单一的、碎片化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脑中,杂乱无序,还形成了信息噪音,反而让思维变得破碎混乱。
正确的解决之法是将这些碎片化信息吸收、重构、重组,最终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
常言道:知识就是力量,其实不然,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知识并不代表智慧,内化知识化作行动才是智慧。
听书 有感《知识大迁移》| 为什么知道的越多就越无知?我们为什么要懂得更多?
学生时代,曾这样质疑,不知道现在学的这些代数几何微积分,历史人文古诗词,欧姆定律化学式到底能在日常生活里派上什么用途,其实他们或许真的不能在日常帮上你什么,但是他们是你知识体系的根基。
诗词歌赋,艺术哲学方面知识能使你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健康知识能够使你过的更健康,体育知识知晓的多的人,人生态度往往也更积极,精力更为旺盛,理财知识可以让你明白许多的道理,文史地理知识就更不用多说了。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香港某富豪的儿子问他爸爸说:我为什么要读书?
他爸爸这样回答:我这么跟你说吧!你读了书,你评价互联网项目的时候就会知道什么是“跨界思维”,“裂变思维”,“杠杆思维”, “创新思维”,“共享经济思维” ,“分享经济思维”……
而如果你没有读书就会说:呵呵,传销吧,骗人的。
怎么样,很透彻了吧,而事实也许比笑话更让人觉得可笑。
面对一个新事物的出现,运用惯性思维去考虑问题的人,第一反应不是好奇它的实质到底为何, 而是先质疑反驳然后鄙夷不屑。你不无知谁无知。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才。知道的越多的人,知识的触角越多,也越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越懂得自己的渺小,也更加知道谋事在己,切勿为难。
孔圣人教育我们:君子不器。不给自己设限,不给自己的人生贴标签,我是我,永远活在未知的未来,永远向往更广阔的浩瀚。
听书 有感《知识大迁移》| 为什么知道的越多就越无知?最后,一个故事结束今天的分享。
芝诺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是埃利亚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的学生和继承人。芝诺素有“悖论之父”之称,他有四个数学悖论一直传到今天。
他曾经讲过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 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 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果真还是那句话,你必须有足够的智力,才会明白自己的无知。
扎心。
一切皆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加入樊登读书会,我们一起读书长智慧。❤
扫码入会,成长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