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美之为美

美之为美

作者: 子非鱼c | 来源:发表于2021-12-14 09:59 被阅读0次

    如果某一天你对美本身有了兴趣,那么就终会有这么一个看起来稍稍有些弱智的一问了,那就是美的东西为什么是美的?

    你看,在日常中我们很容易就能一下觉出美的东西方来。比方说:这个人是美的、这个花是美的、这个景是美的、这首歌也是美的,但你要是再思考下去就会想这些美有着巨大的差异,可又为什么都是美的呢?如果用哲学的话来表述,那也就是说“美之为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看似很幼稚,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两千六百多年前,希腊的伟大哲人苏格拉底就第一次问出了这个问题,当时他与众多智者对话时,大家回答的都是什么是美,而美是什么却只到二十世纪的今天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直以来都没能有一个公认的答案。只是到了近代,由于逻辑实证主义和现代分析哲学的兴起,美之为美的本质问题是用取消问题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现代美学己经很少有美的本质是什么的讨论了,因为在分析美学看来“美是什么”的提问本身就是个错误,是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日常语言语境里对美学的误解。现代美学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转向到了“美感”是什么的问题上了,也就是说我们是怎么获得这种美的感觉的。

    对于美感的解释,由于美感的实践性,我们又可以把它转换成“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个问题来讨论。对于此,第一个说法叫距离说。你看,我们平时也常会说距离产生美。但这个距离为什么会产生美感呢?估计大家很难系统的逻辑的表达出来,书上呢是这样说的,“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对事物的实用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从而使实用的人转变为审美的人。”这句话的本质是说人要超脱于对象时才能感受到美感,如果我们无法超脱于对象,与对象有着各种的利害关系,那就无法欣赏到它的美的,也不能在心理活动中有美感的经验。比如,在欣赏一幅名画时,如果你一直想着它值多少钱,那么肯定不能欣赏到它的美。另外这种距离说,不仅包含实际的利害等距离,也包含了人与艺术品或艺术活动的共鸣,这个似乎颠覆了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我们的一般感受里应该是与艺术共鸣中进入到作品的世界里,恢恢乎,如痴如醉;凄凄然,悲痛欲绝。可“距离说”对于美,这种共鸣是否定的,它举例说,比如一个人看到电影里描写的人生冏态,让他想到自己的相似境遇,于是产生强烈的情感。不过,他的这种情感不是源于电影的美,而是源于他实际的困难,让他和电影的距离太近了,他未能进入电影的美感世界里,而是重新回到了实用世界里去了。

    关于美感的第二种说法叫“移情说”。移情说的解释是说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物上,似乎觉着外物也同样的有了感情。移情说最著名的例子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鱼之乐”之辩。它是主观的人在看外界事物时,以自己的心境去把没有意识或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了意识,仿佛它与人自己有了一样的感受。“移情说”是主客的融合,所谓美感,其实不过是我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留连而已。对于这种融合的说法,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美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体,两者缺一不可;另一种意见正好相反,认为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由美产生美感,美感中的所谓移情并不是人的感情移到外物身上,而是事物与人心理结构有着某种情形的同形同构关系,从而引起了人相应的感情变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内摹仿,他们认为内摹仿是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说在欣赏美时内心会对美体现的情趣不自觉的摹仿。

    上面的这几个移情说与距离说都是美感中情感的重要因素,比起这种情感因素,还有很多心理因素,如,知觉、表象、想象、联想、通感、理解等。说到这里那肯定又会出现一个新问题了,就是说说了这么多,那美感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你看,我们人就是这么奇怪,我们一定会不停的问为什么?那这个为什么会究根到底的追问“为什么?”其实就是康德所说的我们人类先天认识形式施然,就像是写在基因里一样,非如此不可!我们先天认识形式里的人必须要逻辑的生活着,所以也必须对任何存在于逻辑因果关系里的事物有这么一个不得不思考的“为什么”的追问。那么美感的本质是什么呢?美学家李泽厚是这样说的:“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是双向进展的过程,前者产生美的形式,后者产生审美的形式感,前者是美的本质,后者是美感的本质。”其中外在自然的人化比较好理解,就是自然以人为目的,而内在自然的人化,是说“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生理性的,动物性的内在自然变成社会性的,人的内在自然。”这句话不太好理解,简单的说就是人的感官、情感、欲望、需求等内在的这些生理性的东西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表现,比如说欲望,你看到一个美女时,肯定是把她当做一个美的形象,继而引起了你的愉悦,而不是象狼看美女时本能的可能是把她当成食物来看。当然美感的内外在自然化一定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美感的来源来看,最初都是从功利的目的来的,后来才移到审美的观点上,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里肯定都是因为它有用。

    那么就美感的本质来讲,既然是本质那就应该有普遍性或者说共同性,可似乎在我们的感觉里,美及美感是非常主观的,表现的更多的也是审美的差异性,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等等,那么共同性又在哪呢?那就只能又是先天的认识形式,比如对于光,我们看到了红色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会感觉那是红色。另外相同的时代、普世的价值也会形成共同性的审美观。那种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事也会有,但实践中大家还是会有一个普遍性的情趣。比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肯定会有人说她不美,但大众的普遍情趣里她的美是公认的。

    美感做为一种心理实践活动,这个活动的实质就是一种欣赏。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欣赏就是实践的思路,那么就不难理解“欣赏就是一种创造”这样的观点了。关于欣赏就是创造,这让我想起了很久前一个老师讲到的笑话。那时刚刚本世纪的零零年代,国人经济生活水准己有了普遍提高,随团旅游也普及了起来,一老太坐船游三峡,第一天,看了一天重岚叠嶂的山峰和绵绵不绝的滔滔江水后感慨到:“就一个跌呀!”,第二天起床到船头只见仍然是昨天的景致,复又感叹:“还是一个跌呀”!可见诗人笔下那个“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的美景并不是人人可见。对于自然美的欣赏是如此,那么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则更是对作品理解后思想里的重构,就如钟子期于俞伯牙,钟子期听懂了他曲中“巍巍乎志在高山,汤汤乎意在流水”的意境。因此欣赏作为一种再创造,无论是欣赏自然美还是艺术作品,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都是提高这种欣赏创作的重要条件,所谓要有乐感的耳朵和审美的眼睛说的就是这种欣赏理解能力和素养境界高低的艺术修养。

    相对于美之为美,实实在在的美感似乎稍稍容易把握些,可就算是全部了解了美感的问题,关于美之为美仍然知之甚少。虽然分析美学把美之为美之类于美本质的问题斥之为假命题,但内心里对美的本质向往仍然是强烈的存在。关于美的本质应该从来都不是美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西方美学史上四大美学家从柏拉图的美的理式到亚里士多德美的尺度,再到康德的审美力判断以及黑格尔的辨证法,他们都首先是哲学家,并且也都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求美,可惜这些美的讨论全都为二律背反所困。人类追求事物的本质也许是与身俱来的意志,可美的本质也许就象维特根斯坦关于人生的意义不在人生之内一样的论断,美的本质也许就在美的不可知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之为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zj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