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林间幽居百年立,东汉洞窟千年在

林间幽居百年立,东汉洞窟千年在

作者: 简映竹 | 来源:发表于2023-10-16 17:15 被阅读0次

    兰兰

    綦走七年61次(总第477次)活动总结

    优秀历史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见证。

    保护优秀历史建筑是国家城镇化发展和城乡建设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保护和巡查优秀历史建筑也是綦走发现团队重要的节点之一。

    2023年10月15(周日),綦走21人驱车前往万盛金桥镇一个叫松树坪的地方,去观赏和巡查市、区级文保。

    一、人去楼空老建筑,綦走顺道去探寻

    车行约一小时 ,在隆盛镇新场乡中学教学楼不远的公路边停了下来,原来那是50年代的老建筑,綦走临时增加的一个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巡查点。

    该教学楼始建于1958年,当时为满足隆盛镇新田乡全乡学生就读需求,村民集资修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设计者们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采用简单而经济的构筑方法,塑造出了生动美观的建筑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它位于綦江区隆盛镇振兴村一小山坡顶的一块平地上,周围一片乡村田园,现也长满杂草。对称二层共八间长方形单体教室,每层四间,中间为楼梯,砖石结构。外墙采用当地不规则石块砌筑,连续筒拱屋顶,隔热防潮。青砖柱子外廊,六柱十三筒拱,以预制混凝土挑梁支撑拱形廊板,与筒拱屋顶相呼应,最左、右两端筒拱挑梁外檐均有一横拉预制混凝土梁加固,整体协调。预制混凝土栏杆保存完好。

    二楼楼梯间的天花板已“开”了一个大大的椭圆形”天窗”,教室大都关锁,二楼一间可推门进入,曾有居民住过,还有未搬出的木床和衣柜,黑漆的黑板上还有彭**获16界冬运会第三名的奖状。看来这个市级优秀历史建筑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修缮修缮了。

    同行友友@碧云天1986年初中毕业于该校,其触景生情,满满的回忆,兴奋的摇旗摆拍,团友友们也展旗摆拍,一同留下难忘的往年交的永恒记忆。

    约20来分钟的50年代初级中学校优秀历史建筑的参观,随行友友们无不对新中国刚成立,经济落后,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国家迫不及待“大办钢铁”抓生产、保民生,竟然还有村民愿意集资建校,竟然修出如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看来,教育救国、教育兴邦不是空话,那时就深入到百姓的骨髓。

    如今在小康路上的我们这一代,面临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也切身体会到领导人提出的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性。就这样思索着,友友们又上车往万盛方向而去。

    二、万木苍翠飞鸟巢偶,林间车路唯我綦走

    车行于绿树成荫的丛林中,山重路弯,师傅也是小心稳稳的把住方向盘,不紧不慢的往前赶,时而翻过丛山,将那万峰小丘甩在身后;时而追逐湖面、山沟涌动的云海;时而与湖水擦肩而过,但那光影湖面泛起的流光怎能逃过友友们的新奇双眼。丛林松高叶茂,几乎看不见人烟,唯有林中飞鸟展翅飞窜、叽叽喳喳,一路追赶綦走前行。

    三、林间幽居,合院沧桑

    约8:50分,綦走一行在万盛金桥镇金堰村的金蝶湖畔、松树坪的一山脚下下车,一路穿林间水泥石阶上行约10来分钟,一碉堡样吊脚楼房显露眼前,于是友友们加快脚步,来到今天要巡查的2015年入选万盛经开区的区级文保单位——一座有近百年历史的合院传统民居。

    该合院民居,坐南朝北,听说是上世纪20年代当地一李姓土财主亲手设计建造的,已有近100年的历史。

    沿其东南侧旁的几步梯坎(应该是大门所在位置,大门建在东南侧,有引进东南风,挡住冬天的西北风,是吉祥之位,有紫气东来之寓意)上得院坝,迎面鲜艳的“厚德载物”黑底红字匾额挂在正房门楣上,格外抢眼。正房和厢房都是两坡青瓦片儿悬山顶。一两米宽的屋檐由四根石木结构的柱子支撑,1.2米左右的八楞石柱础,雕有瓦片儿样的柱檐,非常美观。

    正房和东厢房挑梁采用穿斗式实木拉靠,板壁加泥土草夹壁墙,西厢房和外围全是较为坚固的夯土墙。

    庭院房屋均关门插锁,门柱都是青条石,门板是青钢木,正门和东西厢房的门上均有一对儿木制南瓜状门当和石制白鹿回头状户对,非常精致。雕花门窗。房檐瓦片儿吊檐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白光。

    西面靠大门一侧有一座两层楼高的哨楼,屋顶挑出外墙悬山顶,正中挑高一脊两铺水入悬山顶。底层与厢房齐檐,石础木制柱子,穿斗式挑、拉梁。

    二层白木吊脚楼,红屋檐板、青瓦白片儿,与其他房屋另类存在。四面均有窗,还有枪眼、哨位。由此可见当时时局不稳,土匪猖獗,百姓不安,从安全防御的角度修了这个哨楼。

    听说该合院在正房的后面修有五层楼的碉楼和东厢房靠边上也有同西厢房一样的哨楼,碉楼的门都是用铁皮包裹的,墙身有炮眼、枪眼。可惜1972年遭拆除了,但正房后面的石柱子和基础还隐约可见。

    如此有特色的合院建筑,在东厢房进院门的右面还有一间正方形夹壁房,按常理这方向也应该有一排与正房相对应的倒座房,形成传统四合院。

    该四合院美观宜居、易守难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曾作为容纳200多师生的学校和乡政府临时办公驻地。

    1949年11月27日重庆渣滓洞枪杀的重庆籍、参与綦江武装斗争的地下党员伍大全就曾在此当过拳术老师,秘密发展地下党员。利用此地易守难攻的优势,曾阻挡过200多匪徒、恶霸妄图打死驻乡解放军和工作队,从而夺取红色政权的激励枪战。还铲除打着旗子、号称刀枪不入的“神兵”土匪,保得一方安宁。

    四、东汉洞窟,是崖墓还是崖居 ?

    松树坪上差不多500米高处就是穿洞坪东汉崖墓遗址,綦走一行绕过四合院名居,上至一条田间小径、走出一小段林间路至公路上,徒友们正欲往上走,不想一抬头,两墩开有多个方形天窗的丹霞大石让友友们迈不开腿。原来这就是东汉时的千年崖墓群。

    徒友们全都惊讶的睁大双眼,这么多的崖墓啊!古人是囊个放进去的?有没有人曾进去过?里面有好大?空间能否平躺一人?一连串的疑问滚珠式放出。

    “这边前面还有”,徒友@搬螃蟹的指引将友友们的思绪拉回到现实。走在前面的@微风轻轻三步并两步往前靠近崖壁,打算上去看个究竟,接着@墨韵和我也爬壁而上,来到洞口,之前的疑问瞬间得到解析,甚至于可能推翻官宣的崖墓一说,因为眼前的它根本不是墓、而是居室——空高三层的跃层洋房,穹窿石壁屋顶,整套房平面面积约45㎡,每层均开有天窗,各房间独立采光,错落有致,活秃秃一套洋房雅居,哪有墓穴的影子?

    于是上得墓穴的三位女徒友竭力邀约其他男徒友也上来一探究竟。

    接着@华 @天籁 @知道 和@阳默 也爬了上来。进得墓穴,厨房、饭厅、客厅依次是由低接高的错层结构,厨房依内源石壁凿出的长约2米、宽60-70公分的操作台,外源熏得黑黢黢的石壁和烟道,空高2.3m,差不多4*3.2=12.8㎡的厨房烟火气息十足。

    上得四步梯坎的错层饭厅,空高2.35m,面积2.1*4.2=8.82㎡;宽敞明亮的客厅高于饭厅一步梯坎,空高2.1+1.97(二层空高)=4.07m,面积5.5*4.25=23.375㎡。

    饭厅和客厅内外2.1、2.3m高处有架挑梁的凹槽---二层,铺过楼板的痕迹明显,紧挨崖内壁最宽处有差不多1.2-1.5m的内凹平地,应该是梳妆或案几用途的。

    三层因二层楼板尽毁,所带工具有限,徒手无法攀岩而未能测量。

    感谢上来的徒友合力测得屋内长、宽、高数据,实拍、录像见证眼前所见。特别是@知道和@阳默两个小徒友,克服恐高、登高测得二楼准确高度1.97m。

    下得崖壁,远离墓穴,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崖居为何专家说是崖墓?于是准备爬上另一座墓群再探究竟,无奈另外两处不是太高就是没有攀爬搭手的地方而无从上去。

    同行@搬螃蟹说,他之前爬上去过,这边墓群有单间的、也有两室,三室的,一室不足1㎡,活人都无法安身,根本不可能埋葬死人。

    @微风轻轻认为不会是墓穴,因为按中国人的死葬习俗,仰身直肢葬,不足1㎡的墓穴不可能葬得下一木棺,认为是和尚修身练法的清静之所。

    @马儿也说,如果是崖墓,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采光通风窗;@晨风 却坚持相信专家的定论,认为当时那个地方可能住有一个部落,为彰显地位,部落首领会给自己修几居室墓穴,其他按亲疏、功过及地位分不同规格建修。

    真是众说纷纭,这些墓群到底是怎么定论的呢?

    带着疑问,回来查度娘“崖墓”: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在中国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国崖墓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刻成。

    崖墓的族属为百越中的一支。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崖墓多为诸侯王陵或贵族大墓,一般有墓道、甬道、耳室、中室、后室,随葬大量精美器物,著名的如满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

    东汉至六朝,四川地区流行崖墓。以乐山地区的为代表,往往几十座聚集在一面山坡上,形成墓地。

    崖墓俗称"蛮洞",是汉代流行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是指用人工在岩壁上凿成方形洞穴为墓室的殊墓葬形制,即在崖壁上"凿穴筑室,棺其中",其特点是直接利用山崖向山腹内开凿墓穴。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此墓地群不是空穴来风,1988年就入选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文保单位。

    五 、綦走巡查,不留空手

    穿洞坪东汉崖墓遗址、松树坪四合院民居都在金堰村的同一片山上,落差相隔四、五百米,山下就是美如金蝴蝶的金蝶湖,中岛上墨绿的树林及交错的大道,高处望去俨然蝴蝶的圆形头部和长条形腹部,那弯弯的两侧湖水仿佛两对扇形翅膀,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翩翩起舞。

    这次周末綦走更像是短线的出游,亲临历尽沧桑的古老建筑、见证城乡村落、人居变迁的世态繁简。既欣赏了风景又观摩了文保,还长了见识。感叹世事短如春梦,唯有文化万代千秋。

    感谢@搬螃蟹 前期辛苦踩线探询,策划领引,感谢@天籁、@幸福及其他摄影爱好者的拍摄、录像,感谢@墨韵收费辛苦、@快乐就好热心订餐,感谢@幸福、@天籁 费心视频制作与上传,感谢众徒友綦心綦走,成就又一次有意义的綦走路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林间幽居百年立,东汉洞窟千年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zx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