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又称之为外婆,北方人一般称为姥姥。奶奶,又称之为婆婆,我们这里叫奶奶。
先奉上三首歌谣——
澎湖湾啊澎湖湾,外婆的澎瑚湾啊 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 沙滩 海浪 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那是外婆柱着杖将我手轻轻挽 …… 《外婆的澎湖湾》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外婆桥》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接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拉大锯,扯大锯》
发现没,别管是风靡N个时代的《外婆的澎湖湾》,还是迤逦唯美的《外婆桥》,还有颇具乡村野味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都妥妥站稳了歌曲的C位,奶奶呢?奶奶在哪里?这是不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为啥歌谣里处处可见姥姥,没有奶奶?首先你不能说奶奶不亲吧?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估计大部分家庭都是爷爷奶奶在带孩子吧,血脉相连啊,试想会不亲?不亲能朝夕相处把一个小崽子呵护到最少幼儿园时期?而姥姥姥爷呢,平时能抽出时间来看望一下外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因为或许他们那边还要承担抚养小孙孙的重担。
可以肯定的是,姥姥和奶奶都是极爱孩子的,不同的养育方式导致了个人的不同感受,只能说是爱的方式和途径不一样吧。姥姥是诗情画意的,奶奶是接地气的。姥姥是柔风细雨的,奶奶是粗暴简单的。姥姥平时难得一见,距离产生美,就把她写在了诗意里,成了一种传奇。而奶奶呢,由于朝夕相处,变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终成了你胸前的那颗饭粒,你曾那么依恋她,但你不觉得,把她的爱看成了天经地义。
还有一种解读,从方言文化方面,有人非常善解人意地解释为,歌词里带“奶奶”,有时候会有歧义,比如“奶奶的”,乍一听好像还有些道理,我们这边豫北方言俚语里就有用“奶奶”“奶奶个腿”“奶奶个脚”表达对某事很不满时的发泄口语。
但是,“姥姥”也存在这个情况啊,比如北京话里头的“姥姥”(轻声)不也同样表达这样的意思吗?所以我感觉这个说法不成立。
叉个话题,通常情况下,提及度高的热词是“姥姥,爷爷和奶奶”,“姥爷”还真没啥热度,不过呢,人们开骂的时候经常也会带上“爹妈姥奶爷”,甚至“大爷”,还真没人带上“姥爷”的,可见姥爷这个称谓真是个神存在,呵呵哒。
言归正传,继续探讨姥姥和奶奶在歌词中的pk问题。
第三个说法出来了,说是因为传唱之人的问题,是谁在传唱这些歌谣呢,当然是妈妈啊,论及感情的深厚,当然是妈妈跟姥姥啊,所以,自然就把姥姥写在歌词里了。
这个因素或许是有的吧,只能说妈妈都是感情细腻,善于表达的?更别说妈妈级别的,就说是外孙女级别的吧,也不乏其人啊,比如倪萍不就写出来那本《姥姥语录》嘛!
但是,这种说辞我也不完全认同,我估计是个另类?别说传唱姥姥的美德了,反倒对姥姥的这份爱“严防死守”。
就在今天早上,我在电话上还对孩子姥姥嗷了一嗓子,当时连我自己都惊呆了,因为平时甭管大事小情从来没对自己的母亲红过脸。那为啥电话里头对她老人家呛呛,原因只有一个——他家姥姥太溺爱他了,永远把他当成三岁小孩,捧在手心里,怕累坏了,怕饿坏了,怕受委屈了。这还不算啥,居然还“不汇报,不请示”直接要把正在学习的他“掳走”去吃她做的红烧鲈鱼(尽管她做饭也不拿手)……
但怒吼完我又后悔了,可怜天下姥姥心啊,她把小外孙安排的妥妥的,那还不是心疼自己闺女,想提她分担一点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