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狂人日记》,第一件事——查字典。狂,是什么意思?
在我的认知里,一个人彪悍厉害,有人会说:“看,这个人张牙舞爪的,多猖狂”;一个人放荡不羁爱自由,有人会说:“看,这个人浪浪荡荡的,多疯狂。”
而《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有着被害妄想症,说话颠三倒四,意识混乱,被众人当成疯子的人。
没有我理解里的“狂”,那这个“狂”到底是什么意思?字典中其一释义是:“精神失常,疯狂。”嗯,这倒是挺契合小说中狂人的这个人物形象的。
狂人,确实是一个疯疯癫癫,神神叨叨,病态的人。
一出场便说三十年没有见过月光,而后,他看赵家的狗、看赵贵翁、看冲他笑的人、看路边的小孩、看教训孩子的母亲……都觉得他们会吃他,会迫害他。
甚至看给自己瞧病的大夫和关心自己的大哥,也觉得他们是商量着如何让他自戕,然后伙同来分他的肉吃。
看以上症状,是被害妄想症无疑了。
“易子而食”,狂人说是易牙把自己儿子蒸了,给桀纣吃;“徐锡麟”也被他说是“徐锡林”,这么看来,狂人的思维似乎也有些错乱。
嗯,狂人真的是个病人。
但是,站在狂人的角度,却又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儿。
所以,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呢?他是真的有病,还是装病?还是狂人妄想症所妄想的,其实就是现实—— 有病的是众人,而他一个正常人倒显得格格不入?
小说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吃人”的残戾,关于为什么吃人,狂人翻看了历史: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by- 鲁迅 ·《狂人日记》
通过狂人的“发现”,告诉我们“吃人”传统代代相传,延续四千余年亦未被打破改制。
关于“吃人”对不对,狂人进行了“灵魂拷问”,被提问者并不能回答,而总是找各种理由搪塞。
(我之所以说是“灵魂拷问”,这里个人解读一下:被提问者,是狂人自己设想的人,我觉得可以看作是与他自己心灵的对话,我们常说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天使与魔鬼,那个被提问者可作魔鬼解)
如果狂人有病不清醒,如何句句紧逼问被提问者吃人对不对?如何战胜内心里那个或许也会“吃人”的魔鬼,做到自己不“吃人”?
之后,狂人又向他大哥求证,再次得到“从来如此”的答案,再看看那些觉得应该吃的以及觉得不应该吃,仍然吃,又怕别人说破的“吃人”一众,狂人终于发起抗争。
他声嘶力竭喊出“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
虽有“食人民族”一说,有实际上的吃人习俗,但我们又说“虎毒不食子”。
在一个正常人看来,“吃人”怎么能是对的呢?但是,众人却觉得从来如此,抓到恶人,剖了他心肝拿来吃,也觉得理所当然,是司空见惯的事。
这么看来,患病的哪里是“狂人”?只是因为狂人与众人想法、做法不同,而被他们排为“异类”,当作疯子罢了。真正患病的分明是那些“食人骨血”还心安理得的人嘛。
再看小说创作的时代,在当时的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被封建礼教所侵害,显然众人得的“吃人”病,是封建礼教荼毒下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
而狂人却是那个敢于揭露社会病态,敢于说众人不敢说的话,敢于做众人认为不合“仁义道德”的事,敢于挑战传统世俗,敢于冲破封建枷锁的清醒人。
但是,由于封建礼教传统根深蒂固,清醒者、先觉者又往往被愚昧的人们打击、迫害。
仍在遭受封建文化侵蚀的,仍旧无知的自以为是地维护着他们一直信奉的旧传统、旧制度,觉悟者却又被当作异类摧残毁灭,这大概就是“吃人”的本质吧。
“众人皆醉”,狂人独醒。
![](https://img.haomeiwen.com/i3520627/d258b295037ed6ae.jpg)
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已经迫害了我们几千年了,而像狂人一样的人,却被戕害或也被同化为“吃人”者。(后序说狂人的病治好了,去某地当官,那是不是,会不会也成了“吃人”者?)
在狂人的眼里,连路边的小孩也要吃他,狂人说他们是被大人教化过的。“少年强,则国强”,可孩子也成了“吃人”者,如此,我们还能寄希望于谁?
小说最后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对,“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能够挽救我们中国,可是还有没有呢?会不会有呢?
“或者还有?”一个设问,不禁让人陷入沉思。“救救孩子……”或是给出的肯定答案——是有的,就是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但“救救孩子……”究竟是振聋发聩的呐喊,还是无奈叹惋的哀嚎?如果大人不觉醒,如何教出一个不“吃人”的孩子呢?
我想,“没吃过人的孩子”不但是鲁迅先生对年青一代的寄托,他希望那些纯洁的,还没有受到封建文化侵染的孩子,能够成为推翻旧制度,旧传统的新力量。
同时,“没吃过人的孩子”也是对当时千千万万同胞的呼喊,他希望以此唤醒大众,让他们从此觉醒起来,担负起让孩子接受新制度、新文化的重任。
<以上是本人拙见>
#写在最后的搞笑“花絮” :说实话,我之所以看这篇《狂人日记》,很大程度是因为书名中有一个“狂”字,觉得跟鲁迅先生很是契合。(反正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把鲁迅和“狂”字联系起来,大抵觉得他文锋“犀利”和“狂”都是很厉害的字眼吧。)
但是,根据对鲁迅的那点儿了解,我觉得《狂人日记》里的这个“狂”肯定是写别人的,而且写的目的肯定是要批判那个人的“狂”,警醒世人的。
于是,我以为是讲一个人多猖狂,一个“狂”,瞬间让我热血沸腾起来,以致于还没有开卷,便酝酿了十二分的气愤,准备对这个“猖狂”之人大肆批驳一番。
当时还想这个人得有多狂,能让鲁迅先生写出一本日记来,同时,又甚是好奇鲁迅先生究竟会如何写“狂”,于是,便拿来读了。
然后发现,此狂,并非我所认为之狂。但迅哥的语言风格永远都是那个风格,这篇小说故事隐喻依旧也还是深刻的,并没有让我失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