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遍全球的旅行家
毛姆一生热爱旅行。早在他从医学院毕业时,他就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前往西班牙旅行。成名后,他更是花费大把时间和金钱,游走在世界各地。
我们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月亮与六便士》,其中有一段情节,讲述主人公离开家庭、只身一人前往太平洋小岛塔西提作画的经历,而这正是毛姆在塔西提岛游览时,点燃出的创作灵感。
毛姆的后半生,很长时间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还制定了一个年度旅行计划,除了每年春天和秋天在伦敦住几周外,其余时间都和朋友一起去旅行。而要说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段旅行,东南亚之行绝对包括在内。
当时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受到英国的统治,社会秩序良好,游玩设施充足。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设有大型俱乐部,那里有棋牌室、阅览室、餐厅、酒吧等,到了晚上,还会举办化装舞会和音乐会。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去户外打打高尔夫球或者网球。
在这里,白种男人和当地情妇同居是被广泛接受的。很多英国女人发现丈夫有亚洲情妇甚至孩子后都大为震惊,但在当时马来西亚的白人中间里可谓非常普遍。毛姆在他的小说《环境的力量》中就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离开马来西亚后,毛姆搭船去到新加坡,毛姆很喜欢这个热闹、嘈杂,充满异国情调的国家。他经常搭着当地人的独木舟出海玩乐,有一次他们遇到一股巨浪,将他们乘坐的独木舟掀翻,毛姆在巨浪中挣扎得筋疲力尽,他几乎快要接受自己淹死的结局。最终,一个当地船员用一张薄薄的床垫救了他的命。
这次惊险的意外没有让毛姆打退堂鼓,毛姆将这段东南亚旅行的故事改编成那部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一片树叶的颤动》。之后,他继续贯彻旅行的计划,并为年轻作家设立了一项旅行奖学金,该奖项就是著名的“毛姆文学奖”。
2、与中国结缘
毛姆一生中到过不计其数的国家和地区。我们中国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毛姆来过中国吗?当然!
1920年,毛姆来到中国,开启四个月之久的旅行。
在北京时,毛姆对这座刚刚经历了五四运动的古城充满喜爱,他赞叹到,“(北京是)世界上安度余生最惬意的城市之一。”北京这座城墙环绕的城中城,这些庙宇、宫殿、幽深的胡同,和在毛姆眼中穿着奇装异服的中国人,令毛姆为之着迷。
为了拜访号称“清末怪杰”的大学者辜鸿铭,毛姆专门乘坐舢板船逆流而上,沿长江行驶一千五英里,赶到成都,四处托人求见。在这次会面中,辜鸿铭对毛姆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很荣幸你想来看我,贵国人只是跟苦力和买办打交道,他们以为每个中国人必然地不是苦力就是买办。”紧接着,辜鸿铭质问毛姆,白种人为何瞧不起黄种人的文明。毛姆询问辜鸿铭对美国哲学的看法,辜鸿铭回答道:“我对美国石油比对美国哲学更有兴趣。”但毛姆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不悦,相反,他早就推断出辜鸿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正因如此才特意来拜访,他知道辜鸿铭是一位学贯中西,能说一口流利英语、德语的大学者。而在会面中,毛姆只是仔细观察这位学者的一言一行,最终,辜鸿铭的许多对话被毛姆写进了戏剧《苏伊士之东》里。
3、争议与勤奋并存的晚年
现在,让我们回望一下毛姆的一生。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父母早亡,孤独的成长时光,让他养成了阅读与写作的习惯,也因此成为了一名作家。青年时期凭借戏剧创作赚得盆满钵满。而后做过间谍,还周游过世界,晚年更是长寿,活到了91岁。虽然早早失去双亲,但毛姆此后的人生成就,相信会让不少人觉得他是命运的宠儿吧。但其实毛姆身上从不缺乏争议。
首先是在文学上,我们在第二节内容中也有过介绍,毛姆的作品一直被批评家认为缺乏严肃性和崇高的精神,太过通俗、太迎合大众口味,这些都是贴在毛姆身上的标签。毛姆本人也曾自我挖苦说,自己只是个二流作家。但毋庸置疑的是,毛姆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作家。毛姆一生中创作了20部长篇小说、6部短篇小说集、22部戏剧、3本游记和4本随笔,文学产量十分丰厚。同时,他还为读者留下《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刀锋》《面纱》等多部文学经典。不夸张地说,如果毛姆的戏剧没有那么受市场欢迎,如果他没有赚那么多钱,评论家给他的文学地位可能就会高一些了。
毛姆的勤奋,不因为市场上的成功,或者评论家的批评而被左右。一直到八十几岁,毛姆依然坚持年轻时定下的习惯,每天早起在书房里写作。他亲子挑选自己的文学精选集,把他认为年轻时那些不成熟的作品排除在外。1958年,时年84岁的毛姆面对采访,伤心地说道:“写作对我一直是一种病,但现在我必须满足于一天写一小时,如果我的手允许的话,写书,而不是些人,这根本不是一码事,就像一个男人要跟他爱的却不能再在一起生活的女人离婚。”他边说边揉着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就是这个地方疼,写了这么多年了,肌肉已经不管用了。”毛姆这样解释自己的动作。
除了对毛姆进行文学上的指摘,更多的人把批评声对准了毛姆的私生活。虽然娶妻生子,但毛姆一生背负着同性恋者的身份。在当时,同性恋者在社会上是抬不起头的,甚至有可能会被关进监狱。同性恋者因此十分低调谨慎,毛姆也有意遮掩自己这方面的癖好。到了毛姆晚年,英国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宽容了许多,但毛姆依然坚决地隐瞒他这所谓的反常性取向。虽然不必再担心被警察抓走,但他仍然担心别人会以此来勒索他。每当读到写他的文字,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他都会感到不舒服。哪怕是他身边的朋友不注意在文章中披露了他的一些无伤大雅的生活细节,毛姆也会因此大为光火。
不管有什么样的争议,我们都必须承认,毛姆一生取得了至高的成就,表现出优秀的品质。他一生笔耕不辍,践行着青年时代立下的志向。他不同于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而是崇尚实践、勇于行动,冒着极大风险从事特工工作。他热爱生活,旅行足迹踏遍全世界,不仅为了欣赏当地风景,也在留心观察当地人的生活。
毛姆的历史地位,正如作者黑斯廷斯在《毛姆传》结尾总结的那样:“他对艺术的热爱以及诚心的奉献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也最多产的作家。可以这么说,他将再次抓住未来几代人的心,他的位置稳如磐石:萨默塞特·毛姆,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