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难度:6星(涉及一些康德思想)
在第一部分针对语言与思想的讨论之后,从这一章开始的第二部分开始探讨语言与现实的一些深层关系,首当其冲的就是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这三个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概念。它们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理所当然地存在于世界和现实之中的。物理学家与哲学家(康德)各有自己的解释,而最后作者强调,语言中的这三个概念又与前两种不同。
在传统的牛顿物理学观念中,也就是我们认知的观念中,空间是事物得以存在的虚空舞台,而时间是事物变化或是事件发生的标尺。而我们也认为,因果关系是事物相互影响的必然链条。
不过,从休谟的质疑开始,因果关系的正当性最先受到冲击。我们习惯把一些先后关系稳定,间隔时间不算长,又大量发生的事情视作具有因果关系的。但是如果我十点钟设一个闹钟,十点十分又设定一个闹钟,且保存了十年这个习惯,那这两个闹钟构成因果关系么?显然不能。但天气变冷和候鸟迁徙为什么就是因果关系呢?休谟说因果认知不过是人们的思维习惯罢了。
康德认为,因果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地那样自然地存在于世界中,而是我们的认知方式的一种。是我们脑中有了因果的框架,才在世界中寻找因果的。与此类似,空间、时间和逻辑也是类似的东西,它们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我们组织感官经验的框架。这些认知方式先天地存在于人们的心智之中,它们不具有具体的内容,但却规定着绝大部分具体内容的存在方式。
现代物理学家则有了新的理论,既不会赞同传统物理学的常识观念,也不会赞同康德宣称的心之框架,那仿佛是说时间与空间完全是心理现象而非实际现象使得。空间与时间或许只是整个宇宙显现而出的不同能量频率,两者也绝非什么不变的绝对标准。不同的衡量方式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心智框架与现实世界理论虽然并不总能相容,但它们却都是存在的。我们可以想象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某些认知方式被世界影响因此逐渐刻金DNA中,虽然刻进去的信息并不能完全反映这个宇宙边边角角所有特殊的情况,但它也确实是大体上符合地球上的规律的。
不过,与现实世界不同,我们心智中的时空和因果经常会自相矛盾。它们深刻地根植于内心,却并不完善。我们容易想象无限的未来,却很难想象无限的过去。如果宇宙奇点在某个契机爆炸,那爆炸之前没有时间,奇点是怎么变化的呢?如果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严格遵循因果关系的,那由有什么责任可言呢?所有事情都不过是实现决定好的,哪怕是自我认为最自主的意识,也不过是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智的时空因果观,与现实世界并不完全一致,但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不需要专门注意就在大脑中运行的程序。
而语言中的时空模型却与以上两者都不同。最简单的理由,时空是连续的,而语言是断点的,数位的。位置被描述为“远”与“近”,时间被描述为“过去”与“现在”,这都不是精确的,描述。而作者想要做的,就是发现语言中特有的时空观,那些不仅助力了人类的抽象认知,而且大大推动了人们日常生活进程的语言概念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