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活好》有感:
人一生就两件事:活着、活好!多么简单,清晰,而又质朴!然而在当今尘世中,我们好像都活着很累,表面上是被所谓的生活所迫,其实是我们都在攀比,都想一个比一个活得更好,完全是个人欲望使然!
“活着”,首先要懂得感恩。感恩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人,这就是为什么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就不配活着,没有资格入世。虽然我们不知道生命会在哪一天结束,但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顺其自然,不要勉强。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期。永远对发生的事情抱以着感恩之心,不管是遗憾的,痛苦的,还是美好的,我们要做的,依然是保持着对明天美好未来的期待。前面一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风景,你所失去的,必然会以另一种方式给予补偿。
“活着”,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不依靠任何人确保自己衣食无忧。不成为别人的负担,也不成为社会的负担!懂得合作和自我革新。
“活好”,是生活质量的诉求。是我们活着一生的追求。有的人欲望大,有的欲望小,但不管怎么折腾,最终都是一个归口。所有生不带来的,死也不能带去!感谢疾病能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让我们能跟家人更好的相处和交流,让我们重新审视健康对生命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深感活着真好。
本书感触最深的是日野原先生的母亲对日野原先生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最大的耐心去等待而不以自己的眼界去局限孩子的自然成长,提醒了我们对待孩子切忌揠苗助长。
活着,活好,看似简单但也的确不容易!
我的学习心得(二)听《一平方米的静心》有感:
听到这本《一平方米的静心》,里面的那句话“但有方寸地,一步一清心”,让我立刻想起一行大师在《正念的奇迹》中说的,散步、洗碗、扫地、浇花……,都可以修行,只要保持正念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就是活在当下。
美国知名静心导师为嘈杂职场定制的心灵静谧课,教你在方寸之间,给世界降噪,让心灵重归正念。心打开了,灵感和喜乐就进去了。本书有原理,有境界,更有方法。作者给了我们一些诀窍,教会我们如何静心。
我喜欢以下几种:
1、觉知你在做什么,正念不改变所做的事情,但可以改变你和事情的关系,具有正知正念的人,无论怎样心都不会乱。当负面情绪起来的时候,观察自己的负面情绪。识别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接受它,不抗拒,接着探究它,最后表达对它的非认同。
2、每天试着做一件小小的有意识的慈爱举动。比如,真诚地道谢、真诚地赞美、专注地听别人讲话。这会让自己变得更开心。
3、给自己一些不受打扰的微静心时刻。比如,站在窗前看看远处的风景,也许是一片花木,或者是路过的行人,或者是天上的云……
4、认真做好当下的工作,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无聊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不专注,一心多用的结果常常会让人觉得什么也没干成,进而带来烦恼。
5、感觉无聊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的全身,一点点地去感受一下,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都去关照一下它。很简单,只要心里想着它,按顺序从一个部位到一个部位。
6、从不完善和错误中重新开始,不要轻易评判任何人,因为你没有和他一样的经历。对自己也要宽容,温柔的对待自己,重新开始就好了。
7、接打电话给任何人之前,先在心里默默的说一句慈爱的话给将要接电话的人。
9、跟别人谈话多用肯定句的提问。多倾听。聆听很多时候比说话有用。
10、把你最深入的道德观带入职场,如果你觉得心情不好或很沮丧,不妨在工作上帮助其他人,主动付出。只扫门前雪的方式,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11、《大学》中讲知止,就是要停下来观察,觉察,打开觉知。一直以来,人们视工作为限制,被工作所累所苦。可换一个视角,也许工作所滋生的问题并不是挑战或侵犯,而是激发潜力、获得智慧的邀请。
我的学习心得(二)听《运动改造大脑》有感
早起听书很好,头脑清晰。
本书开始从美国的一所学校的体育课讲起,这是芝加哥内珀维尔高中的一堂“学习准备型体育课”。在这个课上,老师给学生打分的依据是努力程度,而不是技能。他们认为,尽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他们对学生的跑步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不以速度为标准,以心率在180以上为标准,最高心率的计算公式为200减去你的年龄。过一段时间发现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了,整体能力提升了,原因是运动改变了学生的大脑,很奇妙的一件事,后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运动的很多好处,运动平衡大脑,运动让大脑成长,运动诱发神经新生。对于压力,焦虑,抑郁都有帮助。焦虑症最严重的是恐惧,最好的办法是运动,抑郁症,通过马拉松运动会有收获,运动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运动可以全方位的刺激身体分泌激素,而不是你生病后,药品中补充的单一激素。然后用科学的理论方法为我们证实运动的作用是其他的方式不可比的,运动对于我们的身体是百利而无害的。去运动吧,跑步,跳绳,等参加有氧运动,我们可以更健康!也可以更长寿,减缓身体的衰老!
总结下,这本书主要是通过事例和科学分析告诉我们!运动是最好的方式,养生也好,战胜成瘾性行为也好,同时也是激活大脑的唯一科学方式!
我的学习心得(二)听《好奇心》有感
好奇心决不是天生的。好奇心是跟我们的知识含量有着非常大关系,越是具有知识多的人,好奇心有可能会变得越重,而不是学的越多越不好奇,越觉得一切都无所谓。
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这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学习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互联网也大大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有好奇心驱动的人可以利用互联网打通知识之间的连接,找寻志同道合的人。而对世界封闭的人则会在信息洪流中越来越落后于他人。
感触较深的一点是:好奇心来自于知识的缺口。阻碍好奇心的是过分自信和枉自菲薄。如果觉得一个事情或者知识对自己完全没有关系,自然就不会对它有好奇心。如果发现一个事情或者知识点和自己有关联,并不了解,它就会产生好奇心。提醒自己要不断摄入知识,读得更多才知道自己哪些不懂,产生好奇心。
质疑你的汤勺,如果我们被迫要去应对一件无聊的事情,在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乐趣,将无聊变为有趣。书中的例子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劳拉•麦金纳尼曾是一名在麦当劳打工的普通大学生,在每天早餐的工作时间段里,她要经手打400多个鸡蛋,不断重复把鸡蛋敲碎、打散、煎熟、取出的过程,这是一项极其枯燥的工作。但是渐渐地,她开始对鸡蛋感兴趣,开始思考鸡蛋是怎么凝固的。她突然觉得眼前的每个鸡蛋都变成了一个小型战场,蛋白质在和“热量”们激烈奋战,她开始观察每一个鸡蛋。因为鸡蛋,她有时候会想到曾经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到的魏玛时期的德国,一个鸡蛋的价格从四分之一德国马克变成了40亿德国马克。后来,也正是因为鸡蛋带来的启发,劳拉对培养好奇心、开发兴趣有了很深的理解,这也让她拿到了富布莱特奖学金,攻读教育学的博士学位。
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永葆青春的探寻。而截至目前,我们身体的衰老仍然无法有效逆转。所幸,我们知道了另一个保持年轻的秘密。那,就是好奇心。让我们一起不断强化认识性好奇,一起永不老去。
我的学习心得(二)听《扫除道》 有感
看到书名,感觉莫名其妙,扫除还有什么"道",日本人真能搞,什么都上升到"道",但听完《扫除道》 这本书,深深被作者键山秀三郎60年如一日践行扫除的事迹深深感动,也被扫除的力量所深深震撼,扫除能改变人心、事业、家庭和社会。这样的改变,看似不可思议,书中却用具体的事例向我们证明了这些。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特别是身处逆境的时候,把周围打扫干净,会给自己一种得救的感觉。”
在作者眼中,他的父母从小就一刻不停地在清扫,哪怕是住在临时的救助机构,环境非常的脏乱差,也要尽量清扫得整洁舒适。父母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至于深深刻入性格。
在他经营自己公司的时候,诸多不如意,他说他不会做别的,只是亲自动手开始打扫公司的卫生。从厕所到楼道,从办公室到大厅。前十年,都是他独自在做,十年后有员工加入,二十年后,很多员工开始自觉加入,每天六点半就到单位来开始打扫,将公司内外乃至公司外面的街道,甚至路边的下水井都掀起来了打扫地干净彻底。
这种彻底持续的打扫感化了参与打扫的员工内心,让员工谦卑、专注、彼此团结合作,内心柔软。从想方设法打扫干净每个角落的动脑动手,自动延伸到工作中全身心地为客户着想,改善服务,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公司因为坚持扫除获得客户认可,赢得商机,获得稳定的发展。
俗话说,知道的是理,行出来的才是道。理想很美好,但只有行动起来,它才可能实现。本书不只传达了扫除道的价值,更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都需脚踏实地、凡事彻底。正如作者所言,再小的事,一旦彻底做好,它便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扫除入道,从简单做到极致就是非凡!周日早晨听完这本马上就行动,去打扫厨房和卫生间,打扫完毕后,看着干净整洁的家心里别提多舒服了!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糙(平时确实也很少做得细致,认为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我们需要让自己形成扫除道这样的思维,给打扫本身这件事情赋予生命,逐步让自己的思想更有广度和深度,有品质。心情更好,灵魂更有趣。
/
我的学习心得(二)做演讲就像给听众送礼物~
掌握了结构一切都会变得自然,当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是演讲成功的前提。构造分为三部分:
1.听众为什么要听你讲,构建坡道
2.听众需要知道的三件事,用于论证观点
3.甜点时刻,让听众感性的重新记忆你的重点
演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简单的沟通也可以成为你练习的机会,学习高效演讲,练习高效演讲,最终掌握高效演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