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经典台词,「我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多少人,把这句话当作了笑话,一笑而过;多少人,夜晚寻思千条万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多少人,直呼这句话有理,把它当作成不了事的借口,干脆躺平;但这个世界,依然有少数人,坚持不懈地着实现自己的目标,用强大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把这句话妥妥地KO掉,把「知道」变成「做到」。
其实,从「知道」到「做到」,每一步都隔着十万八千里。一个人从知道一个新理念或新知识,最后没有做到,在《知道做到》这本书中提出了三个原因:
第一,信息超载。
一个人每天都会面对大量新鲜且引人注目的知识。当人面对新知识时,往往是兴奋且激动的。比如:今天早上学了一个新能源领域的概念,晚上听了关于与同事之间更高效沟通的技巧,第二天早上又听了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国正打算征收“富豪税”等等。这样便会造成对每个被动接收的信息都是一知半解,知道了个大概,但是,就没有下一步了。
第二,消极过滤。
这是阻碍「做到」的其中一个因素。何为「消极过滤」?它是指每个人大脑当中会有一个天然的、消极的过滤系统。当有一个新想法、新观点进入大脑时,大脑往往会通过过滤系统自然地过滤掉,不愿意接收新的事物。
第三,缺少跟进。
很多人以为,我想改变自己,学会一个新方法,有了新知识、新概念就可以了,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践行的过程中,没有跟进每一个阶段的成果,没有进行分析或调整,那么这件事大概率很难做得成功。比如有的人想减肥,计划好每天做多少个深蹲、多少个平板支撑、练多久器械,并且定好了目标,每天都吃多少克鸡胸肉,摄入不超过多少的热量,等等。看起来很科学,但是实际上看看身边有多少人能真正坚持下来就知道了。
那针对以上三点原因,我们应该如何一一破解,拉近「知道」到「做到」之间的距离呢?有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每天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可以运用「少而精策略」。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主动去选择一些重要且精华的内容进行学习。比如,一个人对经济领域特别感兴趣,这两天刚好有新闻报道说美国打算征收“富豪税”。那么,这个人便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这个话题进行纵向对比和横向类比去进行展开。
他可以去了解美国为何会打算出台这样的税收政策,这样的税收政策对美国富豪们有什么影响,对美国经济、贫富差距有什么影响,在美国或者全球其他国家历史上有出台过相类似的政策吗,如果放在中国是否适用,哪些方面适用哪些方面不适用等等。
如果不想每天淹没在大量的信息海洋里,便要学会主动去选择对自己现阶段研究领域有帮助和启发的内容进行深度学习,此为「少而精,并深入」。
然后,如果不想大脑消极地过滤掉新的思想,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绿灯思维」。
顾名思义,「绿灯思维」就是指,对别人提出的新观点,先亮起绿灯,仔细倾听,并时刻警醒自己切勿先入为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别人观点的合理性及可取性。当深入了解了别人的观点后,再与自己所持有的观点进行综合对比和考量,通过正面强化和反面论证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全面且深刻。因此,用绿灯思维打破消极思维是能够让我们改变从知道到做到的第二个有利条件。
还有,如果在实践的过程中缺少跟进,可以添加指导、支持和问责三个环节。
具体来说,即在实践的过程中,最好可以有人用正确且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在顶不住压力或者想懈怠时给予支持或鞭策,如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就给予表扬和鼓励,在经历了一个小失败或者没达到小目标时给予自己一个惩罚,这是跟进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和步骤。
其实,这里也相当于是通过「自律」和「他律」的结合,帮助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做好跟进追踪,让自己对事件的整体进度有所把握,从而让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离「做到」的距离也会慢慢越来越近了。
综上所述,当我们想缩短「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时,我们可以先学习少量、重要且精华的内容,再不断重复、反复地练习,深挖它们底层的原因,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持续的做好准备,跟进和反馈。
实际上,当我们真正想做成一件事时,首先最应该先改变的是自己的认知,再改变态度,之后才是改变行为。只有当你的认知到位了,态度才会随之而改变,从而才会真正、持续地发生行为。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不断操练自己从知道到做到的能力,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