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挺有意思,心理学是个神秘的学科,因为她研究的对象,就是一个神秘黑洞。
有一节课中,武志红提到一个现象:我们太容易说“是”了!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经常用“可以”、“OK”、“没问题”、“没关系”、“都行”……来回答别人。
甚至有的时候,对方的要求可能会让自己有点为难,但就是没有说过“不”。
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为什么经常说“是”,而很少说“不”呢?不会不愿还是不敢?
我怎么这么“听话”呢?
回想过去的经历,答案似乎很明显了。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听话”的孩子。
“乖,听话啊。”
“真棒,真懂事。”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非常耳熟。你从小就经常听到,或许现在,你已经习惯性地,毫无思索地说出口,用它来夸奖一个小孩子。
我们从小就被按照“听话”的标准来教育。“听话”是“聪明”、“漂亮”、“乖”、“棒”等等众多少儿美德中的一项,甚至是育儿标准的第一条。
因为,当大人们聊起对方的孩子,也会说:你家孩子真懂事,真听话。
但是,这个“听话”,听的是大人的话,是养育者的意见、标准及观点,是他们的三观。这之中,孩子的自我存在是被忽视了的,自己的意见是被压制了的。
在这样的教育下,“不听话”=“坏孩子”。于是我们都会变得“听话”,用听话来迎合周围的人,取悦大人们,从而获得赞美,得到内心的自我满足。
小孩形成的认知:
我们要听话。
大人们喜欢听话的孩子。
不听话=坏孩子。
终于有一天,我们迎来了叛逆期。想追求自我,想自己控制这一切。
但大人们对待叛逆,也并没有科学友好。
在家长的教育下,叛逆的孩子,似乎最终有两个走向:归顺,回到听话状态;决裂,彻底的不听话。当然,这是两个极端,更多的人在自我意志和外界意志之间徘徊。
步入社会后,“听话”的我们,相比之下,会更在乎外界评判,而忽视自身感受。相继患上“取悦症”,成为“老好人”。
我们从听话的孩子,成长为听话的大人,然后用听话的标准来教育下一代,然后新的听话一代成长……这个循环还是挺可怕的。
“不”真的是最美的内在语言了,因为它代表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不,是一个美妙的字,当一个孩子说出这个字的时候,就相当于在他自己和养育者之间划了一刀,告诉养育者,我“不”想按照你的意愿来,在我自己的事情上,我想自己说了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