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妈妈不要上班,要妈妈!——滚蛋吧,小兔崽子!

妈妈不要上班,要妈妈!——滚蛋吧,小兔崽子!

作者: 栾晶 | 来源:发表于2020-03-20 21:09 被阅读0次

    1

    我多想这么吼一句,当然,没吼过。

    2

    说起职场妈妈如何与孩子道别,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我和嘟嘟道别的场景。而是两年前我在一次少儿心理咨询的课上,听我最喜欢的一位督导老师说的一句话——

    每天早上我离开家去工作的时候,我的小女儿哭得撕心裂肺,我就想,我TM为什么一定要去工作,为什么不能在家陪她?

    这句话之所以让我记到现在,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口中爆粗,却有着强烈的反差萌。同时有安抚人心的力量:心理咨询师都无法逃脱的内疚与焦虑,是否能让身处其中的你松口气?

    3

    0-3岁的孩子,最好由妈妈亲自抚养。这个观点使很多妈妈放弃了工作,走上一条孤独艰辛的带娃之路。可更多的妈妈身不由己,这个本该帮助无数妈妈的观点,成了职场妈妈的心头刺:

    孩子会不会有心理问题?

    婆婆会不会带孩子?

    别人家都是妈妈在带孩子,我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

    孩子以后会不会和我不亲,和婆婆或者保姆亲?

    ... ...

    我和几位职场妈妈聊过,她们选择去上班,而不是在家带孩子有以下原因——

    a、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年轻人去发展她们的仕途,老人发挥余热;

    b、经济状况不允许;

    c、三年空窗期会让人极大焦虑,事业发展受阻;

    d、家人不支持;

    e、不知道该怎么陪伴孩子;

    f、不确定自己会照顾好孩子,成为一个好妈妈。

    ......

    我们看到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难题挡在新妈妈的面前,让她们在焦虑如何胜任陌生的母亲角色之余,再套上一层新的焦虑。

    无论她们作出什么选择,都要承担另一端的代价——在家带孩子焦虑三年之后何去何从,去上班的焦虑自己是否称职。

    我宁愿将这视作造物主的礼物——这种焦虑来自原始的母婴之爱。正因为如此爱护这个小生命,才会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

    4

    亲爱的职场妈妈们,在经过如此的深思熟虑,你仍然选择了回到职场,这一定已经是属于你的万全之策。

    你聪明地选择了让你的内心冲突最小化的策略,这个策略让你最少焦虑,同时保持家庭的平衡,不至于夫妻不和、婆媳嫌隙、经济危机。

    这个策略目前看起来,只是牺牲了一部分你陪伴孩子的时间,而这个,也是你最焦虑的点。

    如果妈妈能够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全职在家带孩子,肯定是首选。可我们来看看,如果你在面临上文那么多难题之下,毅然决然选择了离职,可能会怎样?

    你在家带孩子的同时,可能会面临多方压力。体力的消耗会让你的生理机能不断冲破极限,在这种身体枯竭的情况下,任何一方的压力都足以让你心理状态极度不稳。

    这种不稳定持续两三年的话,对孩子来说,一直陪伴他的并不是一个饱满的母亲,而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面黄肌瘦的母亲。

    一个被生活折磨得无招架之力的母亲,和一个乐于带孩子的奶奶,前者并不一定是首选。

    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和一个相对稳定的主要抚养人,可能对孩子来说是更加适宜的环境。

    5

    但愿这个说法,能够让已经身在职场的妈妈少一些焦虑。

    我们现在来看看,职场妈妈面临的一些现实的疑问。

    我接收到的问题排行:

    No.1孩子哭闹着不让上班,怎么办?

    No.2老人带孩子有太多看不惯,怎么办?

    No.3 孩子和老人亲,不和自己亲。

    今天着重讲一下妈妈需要外出时,该如何和孩子道别。

    6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一个概念:客体永久性

    他认为:0-4个月的孩子,并不能意识到物体是恒定存在的。他们认为在眼前的才是存在的,一旦不在眼前,这个物体就是消失了。

    所以心理学提倡,4个月以内的婴儿,母亲尽量不要频繁离开婴儿太长时间,因为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离开并不意味着会回来,而是母亲这个物体消失了,在他的内心同等于死亡

    这对需要依靠母亲才能生存下去的婴儿来说,母亲的多次长时间消失无疑于灭顶之灾。

    尤其是在饥渴的时候,母亲久唤不来,婴儿会慢慢失去和母亲链接的渴望,也不利于最初的安全感的建立。

    所以4个月的产假,足够让母亲和孩子高浓度呆在一起,帮助孩子建立这最深层的安全感。

    从4个月以后,婴儿慢慢会发展出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他会慢慢知道某样物体消失了,但是有迹可循。妈妈偶尔离开,但是很快又出现。

    他的内心世界不至于崩塌,而开始有所建设。

    到了9个月,孩子差不多就完全能够理解,妈妈暂时离开我并不意味着消失,她还会再次回来

    7

    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妈妈们的离开也开始变得困难,每次要离去的时候,孩子总会哭得撕心裂肺。

    于是很多妈妈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a 趁孩子不在的时候悄悄走;

    b 抱着孩子难舍难分,甚至孩子哭,妈妈也跟着哭;

    c 全家人连哄带骗,说尽好话、谎话。

    我们前面知道孩子要到9个月,才能大致明白客体永久性。所以第一种悄悄溜走的方法,无疑于一次又一次让孩子重复妈妈消失了的灾难性体验

    他会焦虑不安,不知道妈妈到底是去了哪里,到底会不会回来。

    甚至在妈妈回来后,他会牢牢看着妈妈,因为他习惯于妈妈不打招呼就消失,他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他无法全然享受当下,他总处在“妈妈什么时候会消失”的焦虑中。

    所以职场妈妈们开始恢复工作的时候,其实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做起一件事:

    每天和孩子道别,回来后立即和孩子问好。

    这样孩子会知道,妈妈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我不用担心妈妈突然消失,因为妈妈要走,都会提前告诉我,会和我再见。

    8

    那,如何道别?

    是害怕孩子哭闹,所以带着点焦虑地说:

    宝贝,妈妈要去上班了,你不要哭哦!

    然后再来点讨好:

    妈妈回来给你带好吃的,赚钱给你买玩具?

    也许只需要要离开的时候,抱着孩子微笑着说:

    宝贝,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就会回来;

    宝贝,妈妈要去和朋友吃个饭,你睡觉的时候回来;

    说完后,说走就走,不要一步三回头作依依不舍状。

    孩子一定是听不懂的,但是孩子可以从你说话的表情、你的语气中慢慢去感知这个事情

    他发现每次妈妈抱着我,表情轻松愉悦地说了同样的话,就不见了。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妈妈又会回来,妈妈回来后立即把我抱起来,看上去很愉快。

    妈妈离去的这段时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好事。

    如果妈妈和孩子道别的时候是焦虑的,在孩子的内心体验中是这样的:

    妈妈这么焦虑,说明她要离开我一定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妈妈和我一起哭了,这件事一定非常非常可怕;

    我一定不能让妈妈离开,毕竟这么可怕的事我一个人承受不来。

    这样即使在妈妈离开后,这种焦虑依然会存在孩子内心里。到了第二天他会更加强烈地死死缠住妈妈,获得安全感。

    而如果妈妈讨好孩子,比如会说:

    妈妈去上班,是为了给宝宝买玩具;

    宝宝只要让妈妈去上班,回来的时候一定给你带好吃的。

    这样的讨好潜台词依然是:

    妈妈离开你是不好的事,否则妈妈不会想补偿。

    所以,我们只需要轻描淡写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就好:

    妈妈的离去,就是为了工作,妈妈工作是为了自己,因为妈妈需要工作。妈妈时常需要离开你,去做自己的事,去和朋友聚会、逛街。这就是生活,生活并不永远是陪伴,它更多带来分离。

    我想,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对待孩子,这是对孩子最早的尊重。

    另外就是,尽量能够做到承诺孩子什么时候回来,能够准时回来。

    这有利于孩子稳定的安全感养成。

    回来后,第一时间抱住孩子,告诉他你想他了,告诉他你今天的趣闻。

    这是给孩子两剂良药:

    1、妈妈很开心可以去做自己的事;2、妈妈更开心回来后能够看到宝宝。

    虽然你离开了,你的爱不减半分。

    9

    我们做这一切,并不是意味着孩子在我们离去时就不会再哭闹,而是让他形成安全稳定的内心。

    可能相反,在孩子越来越大之后,你发现以前离去从不哭闹,现在开始哭个不停,这也非常正常,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会越来越清楚自己要什么。

    我们依然只需要坚持:

    淡定地道别,说走就走;

    说清楚去哪里;

    说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

    另外不要对孩子的哭声做太多投射,孩子哭就只是哭而已,你赋予它特殊的意义,那只是你的内心独白。

    10

    这对首次上幼儿园的孩子同样适用。

    相同的原则:妈妈要表现出孩子即将离开我们,是要去做一件愉悦的事情。如果妈妈在幼儿园门前与孩子纠缠不休,孩子很容易感到焦虑。

    孩子会从妈妈的脸上,获得自己当下处境的体验。

    所以我们要做的也非常简单:

    1、提前告诉孩子幼儿园是干什么的,可以带他去幼儿园参观;

    2、告诉他幼儿园是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能去的好地方,那里有玩具、图书,各种宝宝喜欢的东西;

    3、提前告诉孩子,明天我们要去幼儿园了;

    4、送到后,轻松愉悦地道别,说走就走;

    5、准时接孩子,接到后开心地和孩子聊聊一天的生活。

    11

    最后,如果在做了以上的所有,孩子仍然有非常严重的分离焦虑,我们可能需要思考:

    孩子的心理基础建设得如何,安全感是否足够;

    孩子内心是否有太多积累的情绪,这个情绪极大可能来自家庭的不和谐;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留言,我挑选一些进行回答。

    12

    下篇我们来说说:

    对老人带孩子的诸多看不惯,怎么破?


    喜欢我,关注公众号“栾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妈妈不要上班,要妈妈!——滚蛋吧,小兔崽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ms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