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火星文艺录读书笔记散文
看见 | 柴静作为记者的独白

看见 | 柴静作为记者的独白

作者: 廖客 | 来源:发表于2018-04-07 18:57 被阅读40次
    文 / 廖客

            通过一周多的阅读,又查了部分资料,才多多少少了解了柴静这个人。望着早已停更的博客,责怪着自己的后知后觉,不然还可做个小迷弟了。尽管看到网上的人对她褒贬不一,但我却着实敬佩这个看似文弱的女人。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的有勇气,有责任,无所畏惧又赋有才情。那稚嫩的肩膀在十年间始终铿锵有力,撑起了人们对于新闻真相的了解!

            读《看见》这本书,就想着那还是一个叛逆的女孩,被提溜到了央视,浑然不知未来会发生着什么。陈虻既是一位兄长,又是一位师傅,有些“可憎”,又如此可敬,从旁侧敲教会了她许多。就这样,学习着,努力着,饱有自己的独特,渐渐成为一个有名的记者。期间的过程,即包含了一个人的青春无畏,也见证了一个人的坦荡成熟,读着读着,也去想象体会着记者这份工作的不易。

            柴静可谓是凭借报道“非典”而家喻户晓的,毕竟几进几出非典现场的胆识,简直就是与“死神”擦肩,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曾经始终更新的博客,则是一座桥梁,也是一面镜子,联通着人们对于新闻和她自己的评判。勤于此,不惧批评,中国的法治进程中该有立着她名字的一面旗帜。

            整部书可以说每个章节都是引人入胜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它确实不如一本小说那样有着紧凑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但就像时光穿梭机,让我们重温过往的重大新闻时,或许现在的理解会与过往有所不同。

            再忆汶川地震,眼角总不觉得的湿润,就像读着书中的那段,简简单单的话语却击打着人内心的痛感。好在希望的种子在发芽。对,只要还有希望、还有盼头就要活下去。那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如今十年已过,愿当时受灾的人们重建家园后一切安好。

            再忆奥运会,不会再笑埃蒙斯的心理素质不好。而是想着自己若是上次发生这,怎么还会有勇气站在那?历史或许是惊人的相似,但想想若不是在雅典丢冠自己在酒吧喝闷酒,也不会遇到他后来的妻子吧。得失岂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

            再忆药家鑫案件,不会再被特定的思维代入,甚至也为其感到同情、悲怜。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子女的相处沟通,确实很平常,每个家庭都有的,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能就是一生的。而一个人的死亡,通常会带给一个家庭无尽的悲伤。

            “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不能用道德眼光看任何问题。”“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这既是一个人的坚持,也是一个人的成长。看见,学会以包容的心去审视,以一个正确的视角不带情绪的又以老百姓能理解的方式来报道,让观者自己去体会,去评判。

            人大多是在年轻的时候才折腾的无畏无惧,简单而又纯粹。书中,现实中,柴静在那几年与老范、老郝并肩战斗,我想结下的这份友情会是一辈子的。自《穹顶之下》后,几无她的消息。但无论怎样,曾洒下的汗水、曾挥舞的青春,那段新闻调查探索真相的经历,那段每日更新博客文青的经历,那段东奔西跑采访的经历,是她一生的骄傲,令别人羡慕,令她自豪。

            看见,真实的看见,客观公正,用心体会。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也该给予她们一定的包容,还有深深的感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Ballad陈鸿宇:《穹顶之下》带来的震撼确实不小,无疑也是难以超越的纪录片,可以背后的政治原因也算是推动这部片子成功的砝码,既然是反映的中国生态问题,可以中国石油商业的利益化却导致片子下架,越来越看不懂这个社会。

      本文标题:看见 | 柴静作为记者的独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oy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