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图书馆读书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读书笔记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读书笔记

作者: zl爱思考的芦苇 | 来源:发表于2022-06-04 21:58 被阅读0次

    【基本介绍】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月出版,16.8万字。

    薄世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科副主任医师,2001年从业至今。

    全书共七大主题,分别讲述了医学的基础共识、疾病的缘起、医疗活动的实质、需要重新认知的疾病、医学的重大里程碑、改变医学的大医生、医生的精进与病人的修炼。诚如本书书封面所说“一生需要上一次医学院”。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医学院。

    【撷取摘要】

    1.

    作者在“理解医学的前提”这一章,提出了医学的五大基础共识。

    共识1-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生命第一。具体有三层含义:一是活着。“先救命”这个原则要求医生必须突破各种不确定的限制,为病人争取生的各种可能。有时候甚至需要踏入禁区。二是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三是支持生命的意义。

    共识2-疾病与生命同行。疾病是生命的一种常态,疾病与人终生相伴。学会与疾病共存,因为真正的健康,是包容疾病的。

    共识3-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所有的医疗行为只起到了支持的作用,最终治愈疾病的,还是病人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我修复,是人类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医疗手段是自我修复的助攻手。

    共识4-医学一直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格。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傲慢,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滥情。医学就像个“倔强的老头”,它的慈爱藏在了冰冷的面具背后。

    共识5-医患关系的实质是联盟。医生与患者不是利益对立的甲方乙方,而是联盟。医疗活动不是消费。中国外科学泰斗、普通外科专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创始人裘法祖先生打过一个比方:治疗就像过河。医生和病人都以彼岸为目标,由医生背着病人过河。但是在渡河的过程中,只能制定一个大概的路线和方向。是否会遇到暗流、波折,是否能顺利到达彼岸,何时到达,谁都不知道。首先,在治病过程中,不仅仅是医生,患者也是积极主动的,是有贡献的。如,1982年,61岁的巴尼·克拉克走上手术台接受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他说,“只愿医生经此获得的经验,在未来可以用于拯救他人。”其次,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决策,分担利益和风险。如,某产妇的丈夫是这样和医生沟通的,“我完全相信你。我只问你一句话,如果这是你的家人,你做还是不做?”作者说,作为医生,我最喜欢听病人说的一句话是:“我相信你,我们一起努力。”我也相信,病人家属最喜欢听医生说的一句话是:“如果这个病人是我的家人,那么我会选择……”

    2.

    作者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中共收录了26 000多条疾病名称。若每天了解一种,也至少需要71年。而他只想在原理层面帮我们建立对疾病的整体认知,让我们像站在高处看山脉、看水系一样掌握全局。

    2.1 疾病:人类进化的遗产

    1-基因的不完美。各种遗传病都与基因有关,比如血友病、地中海贫血。

    2-器官的不完美。我们身上的所有器官,是进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延续而“精心打造”的利益和风险的共同体,而疾病就是妥协和折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3-人体适应能力的不完美。细胞遇到糖分赶紧存储起来的行为,容易引起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

    2.2 病因追溯:疾病认知的历史演化

    通常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这三门基础学科的建立,看作现代医学诞生的标志。

    2.3 病与症:不用治的“病”?

    病和症状不是一回事。病是人体出问题了,但是症状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如,发热可以调动人体的免疫系统,杀死细菌和病毒;创伤性大出血时出现的低血压,就是为了降低出血速度。

    症状的作用可以总结成8个字:病在说话,人在防护。如,脑梗死通常会出现三个症状“120”:“1”是指一张脸左右不对称,口角歪斜;“2”的意思是将两只胳膊平举时,胳膊无力、下垂;“0”则指病人说话时口齿不清。若同时出现这三个症状,90%以上的可能患有脑梗死。

    要从病入手治疗,对症状适度干预。症状是人体的智慧,不过度干预症状同样也是一种治疗。

    2.4 代偿: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

    所谓代偿,就是代替、补偿。身体某些组织或者器官持续受损,已经没办法恢复原样,人体就会调动没有受损的部分,加快补充或者代替受损的部分完成工作。

    代偿是慢性病发展过程中人体的妥协。应对所有的慢性病时,人体都会启动代偿机制。只有到了疾病晚期,代偿不动或者器官的需求超过代偿极限了,症状才会出现。

    代偿带给我们的疾病防治启示:1-既然很多慢性病在早期没有症状,我们就要主动筛查。2-从源头上预防或者从中间环节阻断,可以有效防止慢性病的发展。3-巧妙地放大代偿机制。急性损伤靠修复,慢性和持续性的损伤就只能依靠代偿。

    2.5 共生:认知疾病的新角度

    人和体表、体内的常驻菌群是共生关系,即相爱相杀,互利互惠。细菌不仅可以帮助人类抵御其他有害菌的攻击,帮助人体合成实现生理功能必需的一些关键物质,还可以锻炼人体的免疫系统。

    打破共生就会带来疾病。1-共生关系被打破,细菌发生“移位”就会带来疾病。如,引起口腔溃疡的白色念珠菌可以移位到大脑中,可能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2-其他致病微生物乘虚而入时也会带来疾病。3-细菌合成的化学物质出现异常时也会带来疾病。

    如何保护共生关系?1-少用抗生素。健康的人不要经常性地使用含杀菌剂的任何洗液或者漱口水。2-别“过度干净”。3-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4-少吃糖。糖不仅可以让人变胖,而且可以引起肠道菌群发生改变。

    2.6 健康的底层逻辑:人体免疫

    大部分疾病都与人体免疫相关。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人体免疫认不出“坏人”。如,流感病毒为了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会不断变换病毒表面的H蛋白。二是把“好人”当“坏人”。如,过敏性疾病不是因为免疫力低或者免疫亢进,而是免疫系统把本来无害的物质辨别为“敌人”,产生过度的反应。三是免疫系统即使能够认出“坏人”,但是有心无力打不过“坏人”。如,免疫功能低下。

    增强免疫力的三个方法:一是认真打疫苗。疫苗接种是目前我们能够获得的最好、最客观的完善人体免疫系统的方法。二是善待共生的细菌。三是正确看待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不严重的感染。“真正的健康是暴露于病毒、细菌的危险之下,还依然健康。”

    3.

    作者从诊断、治疗、临床诊治指南、药、医院、公共卫生等六个角度,说明了医疗活动的实质。

    3.1 诊断:假设与验证的循环

    高手做诊断时必备三种能力:一是知识储备和经验。高手因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提出的假设更接近真相。二是保持开放性思维。三是发现和利用反常疑点。如,作者举了一个“拟移植变硬了、病因不明的的肺”为例,吸毒、肿瘤、铅中毒、细菌性肺炎?医生发现肺里有大量的白细胞后提出假设:肺部变硬是由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引起的。又从患者生前经历推测他对雪茄过敏,故而给这个肺注射大量的抗过敏药,奇迹很快出现。

    3.2 治疗:医学目标与患者需求的互动

    一是治疗的核心问题是目标问题。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在当今的医疗条件下无法治愈,那么治疗的目标就应该是将这些异常的指标降低到一定程度,减少由这些异常导致的器官损害。又如,多数癌症至今无法彻底治愈,那治疗目标就是将癌症变成“慢性病”而让病人与癌共存,尽量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到了癌症晚期,病人可能无法延长生命了,那么治疗的目标又转变为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尽量让病人在没那么痛苦的状态下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二是患者需求决定治疗目标。即便是同一种病,每个病人希望达到的目标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治疗目标。

    三是用医学目标匹配患者需求。患者需求是一种主观要求,既不客观也不精确。医生必须通过医学上专业的、可量化的、标准化的数据或者指标来实现患者需求。

    3.3 临床诊治指南:是地板,而不是天花板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指南保证基本和规范的治疗。二是指南不断迭代升级,永葆前沿性和时效性。制定指南用到的科学方法,叫作循证医学。循证,就是遵循证据,让证据说话,把证据转化为最好的临床诊治建议。三是灵活运用指南会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我们制定规则以减少错误,但只有灵活运用规则,才会带来卓越。”

    3.4 药:医学解决方案的物质载体

    让药物真正做到越来越“好”,不是主要依靠监管,而是有赖于医学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首先,药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医学共同体对某种疾病的整体认知和解决方案。这就有如著名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那块黑色方碑,它就是承载外星人科技水平的物质载体。其次,药物反映医学整体认知水平。每一种药,都代表了不同的医学认知水平。格列卫的研发过程就是很好的例证。它的发明是为了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再次,认知提高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如,用砒霜来治疗某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是把一个痛点解决到极致,越简单,越震撼。”

    3.5 医院:医疗服务最高效的组织形式

    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一是高度分工协作。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二是能量高效利用。医院这个平台让医生、技术、设备的能量,实现了最高效的匹配和利用。三是信息高效流动。只有见过大量的病例,医生才能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我见过”是“我可以”的底气。

    3.6 公共卫生: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公共卫生的效益非即时显现。二是公共卫生制定权衡利益和风险。比如麻疹疫苗,只有在接种率达到90%以上的时候,才能达到集体保护的效果。计划免疫也是权衡了利益和风险的做法。三是公共卫生是人类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4.

    作者带我们了解了癌症、冠心病、心身疾病、医源性损害、疼痛、衰老等6种需要重新认识的“疾病”。

    4.1 癌症:时间的老朋友

    作者以“同归于尽的疯狂跑车”,描述了癌症的生成机制,将癌症发生发展的六个环节,喻为存在安全隐患的跑车从制造到上路,到彻底失去控制的全过程。

    引发癌症的最大危险因素是年龄增大。引起癌症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寿命越长,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基因出现随机错误的概率就越大,癌症发生的风险也就越高。40岁以上的人患癌症的风险呈指数级增长。如果人的寿命达到85岁,累计患癌风险高达36%。

    癌症是长寿者必须付出的代价,它就像时间的老朋友,如果我们越来越长寿,那么这个老朋友登门造访的概率就会越高。为此,作者给出了建设:一是消除致癌因素,改变生活方式。二是定期进行疾病筛查。三是既然我们越来越长寿,那就接纳癌症,与它共存。

    4.2 冠心病:不只是器官问题,而且是全身病

    冠心病就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血管腔狭窄程度超过一定范围而造成的心脏病。

    患有冠心病的病人,也容易得其他由动脉缺血引起的病。解决一个点的拥堵问题,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整体问题。这就有如上下班高峰期,整个交通都不通畅,而一座桥的拥堵只是其中的一个爆发点而已。

    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救命的最优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只是单点突破,它的基础必须是全身治疗,也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加用药。

    4.3 心身疾病:不仅是心病,而且是身病

    作者以“遭电击的猴子与胃溃疡”的科学实验、“列宁格勒保卫战与幸存者原发性高血压高发”为例,说明心身疾病的三个环节----应激、心理改变、躯体疾病,缺一不可。

    人的性格差异导致患心身疾病的风险不同。如,A型性格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身疾病。C型性格的人容易患肿瘤疾病。

    治疗原则:心身同治。“真正的威胁不是压力,而是你处理压力的方式。”

    4.4 医源性损害:制度才能让它最小化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医源性损害的发生可以减少,却很难完全避免。二是所有和医疗行为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人员,都可能带来医源性损害。如,清洁人员消毒工作不到位,引起病人感染和死亡率上升。三是正确区分医疗事故和医疗局限性这两类医源性损害。

    4.5 疼痛:不仅是症,还可能是病

    疼痛是症状,它是对我们的提醒,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让我们躲避损伤。慢性疼痛是病。医学上把持续时间大于一个月的疼痛称为慢性疼痛。

    治疗疼痛的前提必须是确诊。在确诊之前,盲目使用止痛药可能会掩盖病情。一旦明确病情之后,所有的疼痛都不需要忍,免除疼痛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把忍痛当成所谓的美德,非常不科学,更不人道。

    医学只做了三件事:发现并治疗疼痛背后的病,然后止痛,让我们在没有疼痛中变老。

    4.6 衰老:老不是问题,衰才是关键

    年龄只能反映衰老,不能定义衰老。

    衰老的本质是自我修复能力下降。衰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基因损伤。二是细胞功能异常。三是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只有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人体无法修复基因损伤、无法恢复细胞功能的时候,人才是真的衰老了。

    延缓衰老:激发自我修复和代偿。研究指出,清除动物大脑内的衰老细胞,有助于缓解认知衰退的状况;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清除体内废物,增强自我修复能力和代偿能力;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基因损伤,减慢衰老的速度。

    5.

    作者回顾了医学史上13个里程碑,带我们纵览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史。

    里程碑1-疫苗:对抗疾病的新逻辑。疫苗的工作原理分为三层:一是用生小病来预防大病。如,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二是不生小病,也能预防病。如,新型乙型肝炎疫苗。三是不仅防病,还能治病。如,HPV治疗性疫苗。应该从疫苗的工作原理、生产设计、覆盖率三个层面重新理解疫苗的安全性。疫苗讲求群体保护效应。“所有人保护所有人,才是对所有人的保护。”

    里程碑2-静脉输液:给药途径的新思路。输液始于19世纪英国发生的霍乱。1832年,静脉输液技术开始得到传播。但直到70年后,当电解质平衡理论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得到阐释之后,静脉输液的标准才逐渐建立,这一技术也被迅速推广。

    里程碑3-麻醉:不疼,才有无限可能。麻醉药物的出现是医学发展的分水岭。波士顿公园中树立着乙醚纪念碑。1842年3月30日,美国克劳福德医生在给病人吸入乙醚后,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台麻醉手术。3月30日也被定为“国际医生节”,纪念麻醉药给医学带来的巨大改变。1853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使用麻醉无痛分娩。这是推动麻醉药物普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疼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不疼,才有了无限可能。”

    里程碑4-护理:既是医嘱执行者,又是安全代言人。护理事业的开创者——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国际护理的最高奖项——南丁格尔奖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而每年5月12日的国际护士节就是她的生日。南丁格尔的伟大之处,除了其关爱精神外,还在于:① 她证明了治疗并不只是吃药和手术。医生不是医疗活动的全部,缺了护理人员也不行。② 她开创了专业化护理教育,使护理学习从学徒制转变为学校教育。③ 她的成就向我们证明护理不只是关怀,更是一门技术。认识护理三个层面:护理是医疗体验的核心环节;决定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医疗流程的监督者、患者安全的代言人。

    里程碑5-X射线:最小干预获取信息的新起点。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一个黑暗的实验室里发现了X射线。很快X射线就被用于医学检查,并在全世界迅速推广。X射线初期是“拿着生命在摄影”。在X射线的故乡德国,有一座X射线纪念碑,用来纪念X射线发现初期殉职的350名医生和技师。伦琴故乡北威州的伦琴博物馆里有件特殊的展品——一只截下来的手。手的主人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用这只手向后人警示:如果忽视安全,任何技术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一定会让人类付出代价。1925年,也就是X射线被发现的30年后,第一届国际放射学学术大会首次提出了X射线的防护问题。

    里程碑6-抗生素:物种竞争关系的巧妙利用。1928年,英国弗莱明博士发现青霉素后,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恩斯特·钱恩(Ernst Chain)完成了青霉素的提纯,并促成了青霉素的量产。青霉素是第一个抗生素。“抗生”是指一种微生物对另外一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或者杀灭作用。过度利用抗生素会造成细菌耐药、二重感染、菌群紊乱。三条使用抗生素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任何感染都不能单纯地靠“杀”、避免擅自应用抗生素。

    里程碑7-呼吸机:热修复的新起点。热修复是计算机术语,它的核心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修复功能。20世纪上叶,与脊髓灰质炎战斗的过程,说明”热”的两层含义:支持和替代器官功能;降低器官功能,用“冷”来保证“热”。”呼吸机是用来保命的,是用来给他时间慢慢修复的。”

    里程碑8-癌症的免疫疗法:激发生态韧性。免疫疗法彻底转变了癌症治疗的思路。在此之前,医生用手术、化疗、放疗这些方法直接攻击癌症组织,其本质都是外部干预。但是免疫疗法靠的是“增强内力”——用各种药物或者技术手段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以杀伤癌细胞。“重建生态的核心,是激发生态本身的能力。”

    里程碑9-氯丙嗪:精神病治疗的第一道曙光。精神病药物治疗先驱,法国医生亨利·拉伯里特,1949年找到一种药。1951年,一家制药公司在拉伯里特用的药的基础上,改良出一种新药,即氯丙嗪。它给医学带来了三个进步:一是赶走了所有对精神疾病不科学的解释。二是拓展了医学的治疗思路,从干预因果到干预因果链条。三是让医学的人道主义照亮了最后一片黑暗之地。一种今天看起来惨无人道的外科手术——前额叶切除术,在当时却成为可能治愈精神病的希望。该手术的发明者也因此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直到今天,这个奖项都被看成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大的耻辱。1989年氯氮平问世,1993年利培酮问世,这两种药是抗精神病药物的第二代。2002年,第三代抗精神病用药阿立哌唑问世。“医学无意于消除偏见,但它在不停探索和揭露真相,从而将偏见连根拔起。”

    里程碑10-脑死亡:重新定义生命终点。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制定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迄今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脑死亡标准,其中有90多个国家通过了脑死亡立法。植物人还活着,有苏醒的可能,依然有救治的价值,但是脑死亡者永远不会出现奇迹,二者是生与死的区别。

    里程碑11-循证医学:如何获得最佳治疗方案?循证医学的定义是,把当前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病人的价值和愿望三者结合起来,为病人制订治疗方案。所以循证医学就是“证据+经验+患者意愿”,其中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核心。循证医学把证据分成了五级,从第五级到第一级,即从医生的个人经验、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对照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得到的证据、到Meta分析(荟萃分析),可信程度依次递增。

    里程碑12-避孕药: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口服避孕药的主要目的不是治病,而是以药的形式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1957年美国FDA批准了避孕药的使用。1960年,美国FDA正式批准其可以作为一种口服的避孕药使用。医学让生育和死亡分割、和年龄分割。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把口服避孕药评为医学界的里程碑之一,和抗生素、疫苗、DNA的发现并驾齐驱。

    里程碑13-诺贝尔奖:所有的科学奖都是医学奖。从1901年第一次颁奖到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共颁发了109次,中间因为战争暂停过9次。虽然诺贝尔科学奖分为物理、化学、医学等多个奖项,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法明确区分,各学科交叉融合,所有前沿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医学所用。从这个意义来说,所有的科学奖都是医学奖。医学发展的三大特点:一是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医学所用。二是基础研究推动临床技术的飞跃。近几十年来大多数获奖的项目都是基础研究。也就是说,以病因和机制研究为主的基础医学始终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三是医学研究越微观,越治本。1962年是个转折点。在这一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DNA结构的发现,让医学研究从宏观到微观成为可能。

    6.

    作者从贡献、精神和带来的理念转变这三个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位医生,并说明他们是如何推动医学发展的。希波克拉底,展示出了医生必备的职业道德——“自律”;威廉·奥斯勒,提出了培养年轻医生的核心理念——“实践”;沃纳·福斯曼,开启了对医学未知领域的“探索”;塞麦尔维斯用“自省”让体系不断自我纠错;伍连德以肉身之躯挽救灾难中的黎民百姓,其“牺牲”精神感人之极;林巧稚则用“人文”之光,彰显职业光芒。

    1-希波克拉底:2500年前的誓言为什么今天还在用?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帮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疾病观,开发了相应的医疗技术,确立了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他也因此被视为西方医学奠基人,被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

    2-威廉·奥斯勒:实践为什么成为医学的核心理念?医学教育家,“现代医学之父”。美国医学教育的典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教育模式,就源于奥斯勒的设想。奥斯勒终生都在推行用实践培养医生的理念、“床边教学”制度和规范化培训。实践是临床医学的核心理念,他在理论和诊断之间,理论和临床治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3-沃纳·福斯曼:医疗禁区是如何一个一个被打破的?医学探索有三个困境:技术规范困境、伦理困境、特殊的现实困境。沃纳·福斯曼是探索医学禁区的代表人物,他曾把导管亲手插到了自己的心脏里,打破了医疗上的一个禁区。几十年后,美国的两位医生在福斯曼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出了心脏导管技术。

    4-塞麦尔维斯:如何纠正体系的无知之错?匈牙利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被誉为“手卫生之父”“母亲的救星”。只要经过严格洗手这项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产褥热。1850年,塞麦尔维斯宣布了他的发现。但是他等来的不是欢呼,而是集体攻击。后来他丢了工作,还因为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最后被精神病院的保安用棍棒打死,终年47岁。“只有医学整体认知水平提高了,才是消除无知之错的根本。”

    5-伍连德:公共卫生如何战胜大规模传染病?伍连德使用科学的公共卫生手段,战胜10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东北大地上那场惨绝人寰的鼠疫。伍连德采用了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原则控制鼠疫,不到4个月的时间——1911年3月1日,肺鼠疫死亡人数零报告,他是中国检疫、防疫的先驱者之一。

    6-林巧稚:为什么现在女医生那么多?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学术贡献、职业精神 、职业道德堪称楷模。毕业留院时,医院给她的聘书是这样写的:“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她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

    7.

    在“医生的精进与病人的修炼”这一章中,作者说明了医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闯过哪些关卡,病人又该如何聪明地管理健康、在疾病面前如何科学决策、如何理性面对生命终点。

    医生精进第一关:少即是多

    多治疗不等于彻底治疗。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过:“年轻医生在职业生涯刚开始时,治一种病用20种药。年长医生在职业生涯要结束时,则用一种药治20种病。”

    误区:1-认为越多越安全。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20.6%的检查和治疗并非必需。2-把所有异常都当成病,必须纠正到正常值。3-把高消费当成好医疗。

    做到“少即是多”的三个方法:一是寻找杠杆解。挖掘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一个关键节点,用最小的干预获得最大的效益。二是在效益相似的情况下,寻求代价最小的解决方案。代价不仅指花费,还包括病人为了治疗付出的其他代价,比如器官功能的损害程度、治疗给病人未来生活带来的影响等。三是终局思维。从终点出发考虑问题,并决定当下的选择,也就是“倒着思考”,根据结果决定治疗方案。

    医生精进第二关: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快速决策

    四条决策法则:

    一是唐僧法则(也称为第一生命法则)。“只要唐僧活着,就有办法”。同理,在医学上,只要先保证病人活着,就有希望。这条法则的核心就是先把紧急事件转化为常规事件,从而给病人争取更多的时间,然后做进一步的判断和处理。

    二是第一张骨牌法则(也称为简约法则)。在诊断中,无论病人的病情有多么复杂,能用一种疾病解释病人出现的所有症状,就不考虑太多其他疾病;能用一种治疗方法给病人医治,就尽量避免所谓的面面俱到。

    三是马蹄声法则。医学院的老师经常会告诉学生们一句话:“如果你听到马蹄声,先想马,不要猜斑马。”马蹄声法则说的其实就是概率问题。医生在决策的时候,要优先考虑大概率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概率大小,逐一落实,最后再考虑罕见病。

    四是高尔夫法则。打高尔夫的人为了让球最终进洞,会不断调整自己站立的位置和挥杆的角度。医生也一样,从最开始决策时,就需要有一个不断校正的过程。高尔夫法则就是用于纠正医生的主观偏差的。“在医学的复杂性面前,灵活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小,原则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大。”

    医生精进第三关:克服不理性的冲动

    作者举了他为弟弟治病的例子,说明不理性状态下的窄化效应。一是不理性会带来窄化效应,窄化效应会让医生过度关注某一诊断,从而忽略其他的线索;二是不理性会让医生过度关注疾病最坏的结局,变得激进和冒险,从而忽视了疾病的发展规律。

    美国自由撰稿人朱莉娅·加莱夫在TED演讲中提到:在决策时,人的思维会有两种模式,“士兵思维”和“侦察兵思维”。

    医生的“士兵思维”就是把所有符合他直觉的诊断信息当成自己的战友保护起来,把不符合他判断的信息当成敌人过滤掉、消灭掉。而医生的“侦察兵思维”就是摒除内心的歧视、偏见和强烈的倾向,尽可能客观地找出所有有价值的证据。“一个医生同时有理性思维和不理性思维,还能正确决策,这是一流医生智慧的标志。”

    病人修炼第一关:健康的智慧是把自己挡在去医院的路上

    多数慢性病出现症状前的因果关系链条可以概括为:高危因素----人体修复、代偿能力下降----疾病隐性期。只要打断疾病因果关系链条中的某个环节,同样可以预防疾病。

    一要避免高危因素,与常见的慢性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基因、慢性病毒或者细菌感染、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肥胖。作者建议:①预防或者治疗慢性感染。②避免高危行为。包括吸烟、过度饮酒、熬夜、饮食过烫、食用可能含有亚硝酸盐或者黄曲霉素的食物等。③健康饮食。

    二要保护机体的修复和代偿能力。作者建议:①适度节食。②尽量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为7~8小时。③第三,适量运动。与不运动和肥胖的人群相比,持续锻炼(相当于每周>150分钟快走)和体重正常的人群,平均寿命会增加7.2年。

    三要进行疾病早期筛查。

    病人修炼第二关:做聪明的患者

    病治决策体系分为三个环节——知情、选择、寻求支持。

    知情的目的是让病人在短时间内了解所有的现实情况,从而为决策的第二个环节——选择做准备。用五个核心问题就可以梳理出知情所需要沟通的基本内容:我真的需要做这个检查、治疗或者手术吗?有什么风险或者不足之处?可能会有什么副作用?还有其他更简单、更安全的选择吗?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怎么样?

    选择的核心是,根据当下的信息、概率和病人意愿,做出最理性和最客观的判断。最终结果如何,并不能完全作为评判决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医患共同决策可减少选择失误。美国医生葛文德在他的《医生的修炼》一书中提到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4%的人表示,如果自己得了癌症,他们希望自己决定治疗方式;但是在真正得了癌症的人中,只有12%的人希望自己做决定,大多数癌症患者更倾向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共同决策。这是因为越是在疾病状态下,个人选择就越容易受到人性弱点的干扰,越容易出错。

    主管医生是寻求支持的第一人选。

    病人修炼第三关:最后的告别,还有更好的选择

    要想做到“善终”,需要从三个层面做起:自己的成长、医学的温情、社会的支持。

    一是所谓自己的成长,就是你要了解什么是“善终”。“善终”的六个要求:无痛苦的死亡;公开承认死亡即将到来;在家中去世,有家属和朋友陪伴;“明明白白”地死,内心冲突和未尽事宜都得到了解决;认定死亡是个体的成长过程;用与个人爱好和与个人特征相符合的方式死亡。

    二是医学的温情,让死亡更有尊严。有学者认为,英国、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死亡质量指数排名靠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率先推行了缓和医疗。缓和医疗有三个原则: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三是社会的支持。生前预嘱是更好的选择。生前预嘱的内容可以通过“我的五个愿望”的形式来实现,包括:我要或者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谁帮助我。在我国,尽管生前预嘱不像遗嘱那样有继承法的保护,在实践层面会有不被遵守的法律风险,但是毫无疑问,它是推动有尊严死亡的一个有益探索。

    8.

    作者对医学的未来,做了“万物基因互助”的畅想,并提出了未来医学的三个发展方向:一是数据和算法在医学中得到普及。医生必须不断积累数据,掌握算法才可以掌握未来的医学发展。二是医学数据实现互联互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构成了网络中的节点,世界上每个人的健康数据都联系在一起。三是基因互换技术广泛用于疾病治疗。充分利用自然界带来的基因突变的优势,将突变基因用于疾病治疗。

    医学永远在继承与叛逆中成长。但以下三点永远不会变:一是医学永远是为人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永存。二是医学研究的方法永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方法永存。三是医学带给我们的希望永存。“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医学永远释放着光,这道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在搀扶和彼此的鼓舞中成长。”

    【写在最后】

    刚开始被书名唬住了,以为是一本很专业、很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粗略一翻,竟很快被迷住了,迅速进入详读状态。

    作者从健康、疾病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医生的视角,讲述健康、疾病、医疗活动的本质,而且对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技术和理论进步等也做了梳理和总结,讲得不仅透彻,而且易懂。

    可以说,这是我读过的最系统、最朴素、最具有普及意义的医学通识讲义。

    感谢作者,让我在工作之余、在八小时之外、在家中就上了一次医学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pg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