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问,我也努力,也预习了,也刷题了,为何我的成绩还提不上去?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卖后悔药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这样就可以把走的弯路抹掉,重新开始。
可是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我们能做的是提前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把握方向,这样才不至于在经历之后恍然,发现说的都是我,浪费了精力和时间,扎心了。小编特别整理大家常出现的学习误区和正确做法,快快自查,不要再走弯路或掉坑了。
1
预习的误区
预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以数学、物理为例,有的公式及其对应的题目类型,第一次接触的确不容易理解,学习层次比较高的同学照样不容易理解。这时候预习的作用就格外凸显出来:如果事先做过同类型题目,哪怕当时没有完全理解,在课堂上的体会也可以明显加深。比起完全新接触的一头雾水,预习过再听课真可以说得上是重点突出、理解加深、效率飙升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在课堂上老师讲到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题目,立刻有同学能接上老师的思路,这时候如果自己比较懵,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卑感:他(她)好聪明,我怎么还没有懂,我到底怎么了?我是不是不行了?其实,能迅速接上老师思路的同学,除了特别聪明、能迅速理解问题的那1%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提前预习的功劳。但是长此以往,对自己的信心有巨大的打击——有时候,这种打击比没学会某些知识还要沉重得多。
正确做法:
预习切忌形式主义。不要以为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新课内容就叫预习。对于理科而言,预习要做到尽自己所能理解公式和定理,并在典型题目中加以体会(预习理科一定要做题!不然就跟没预习一样!);对于语文而言,预习要体会文章蕴含的表达技巧和感情;对于英语而言,预习要在课文中理解记忆词法和句法;对于文综三科而言,要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和逻辑。这才叫预习。
2
做题的误区
我们对于题目的认识应该是:题目是帮助我们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工具。有的人看一眼概念或公式就会做题,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看了公式的时候,已经理解了,已经会用了。
这样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一定是通过一定量的题目训练和一定时间的理解内化,才知道公式或概念到底在说什么,应该怎么用。
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就F=ma这样简单的式子,但是本质上要求我们综合应用受力分析、力与运动转换、运动学规律等技能。必须经过分门别类的模型训练,才能真正学会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并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模型。这才是做题的意义。
做题最忌讳的就是为做题而做题,只顾数量,不顾理解。
正确做法:
平日里做题,要先保证理解老师课堂讲的题及留的课后题,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再找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要理解自己做过的每一道题目,并且达到完全自己重做能够思路清晰地做下来,包括计算都没有问题,这才算是做了一道题。
所以错题集的作用也就非常重要了。错题是丢分的直接体现,丢分的原因无外乎两个:
1)知识掌握不牢,到了要用的时候就是记不起来;
2)思维有漏洞,面对题目挖好的坑毫不犹豫地就往下跳,或者想不全,没有自己组织答案的思维方式。错题集就是我们思维漏洞的记录。一个优秀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如果一味贪图数量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却缺乏勇气和意志去深入思考自己的思维漏洞,只能说一直在做无用功罢了。
3
坚持的误区
高中有许多零碎时间,知识很多时候也以点来分布,比如数学排列组合的抽球模型,这就是一个很具体也很重要的知识点。当时我在学习这一点的时候,感觉对抽球模型掌握的不好,换一个模型就感觉不太会做题了。于是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每天我都会抽出十分钟做两道抽球模型的小题,一星期后感觉豁然开朗,自己总结了模型及思维方式,从此再也不怕抽球。
其他学科也是一样。刚学议论文的时候不会立意,不会写高级结构,不会用好的例子。——没关系,每周我都会看2篇高考范文,分析他们的审题立意角度,逻辑结构设计,以及积累他们用的例子。慢慢的,我的作文成绩从高二时的48分爬升到高三时的52分,最终我的高考语文成绩是136分——无法查阅作文的具体分数是多少,但是从总成绩推断,应当不低于56分。
正确做法:
坚持的力量比你想象中要强大的多。坚持每天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坚持在零碎的时间里思考、提高,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决不放松——三年下来,或者说没有完整的三年了,就一年,半年,三个月,一个月——无论你什么时候开始提高并且坚持下去,都一定会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聪明绝顶的人,如果一定要说总有人天赋异禀,那么我宁可相信,坚持也是卓越的天赋,勤奋也是卓越的天赋,每一分每一秒对自己的不放弃,每一次挫折前的咬紧牙关,都是一种卓越的天赋。
4
语文误区: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要放弃?
不可否认,语文是一个慢热的学科。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大都有比较好的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需要日积月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在很多同学眼中,语文是一门不值得复习的学科,因为似乎无论自己多努力,成绩都不会有明显提高。于是,语文就成为高中学习中很尴尬的一个学科。
你经常会看到同学早起背单词、晚自习做数学卷子,为数学、英语参加课外补习的同学,更是一抓一大把,却很少见到有人专门花时间学语文。
所以,语文成绩之所以不理想,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你根本没投入精力。
因为,你觉得不值!
正确做法:
其实,单就笔试而言,语文试卷的题型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是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4个部分,只要掌握方法得当,总结答题套路,是很容易脱颖而出的。
所以,关键还是看你愿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总结和练习答题套路。记住,语文成绩要提高,首先你起码得投入,投入你的时间和精力。
5
数学误区:刷题才能提高成绩
做题、做大量的题、做大量的新题,是大部分同学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手段。
做了这么多题,为什么大部分同学的数学成绩还是上不去呢?为什么之前做错过的题,下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呢?
其实,大部分同学的错题整理形同虚设。
不少同学都有错题本,可对于错题本上题目的掌握程度却大有不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能够保证错题本上的错误不会再犯,而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说,虽然整理了不少错题,整理过后却很难再次翻看或回忆,因此错过的题目仍会出错。
忽视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懂得举一反三,对这些同学来说,所有的题目都是“新题”,每次见到都如同初次见面一般,怎么办?那就大量刷题吧。
6
英语误区:题目能做对就行,过分讲究速度和效率
英语这个学科和语文一样,是一门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工具越用越灵活,我们能够把母语讲的好原因是什么?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经常使用,自然而然在语境中形成语感。
这也是为什么语文不花大精力,成绩也不至于下滑太明显的原因,毕竟你每天都在“听说读写”汉语。
在实际英语学习当中,很多同学只求能做对题,不愿花时间将学过的内容经常拿出来重复,不愿意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仅仅只是做题。
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他们的分数不会太差,有些甚至可以达到中上水平,但却极易进入瓶颈,分数很难更上一层楼。
关注公众号清北状元学习圈,回复:“2345”,免费领取“直击高考漏洞”电子书,加入学习群,清华北大学霸,在群里在线指导课程,分享高效学习方法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