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有这种强烈的感受——阅读时被作者拖进故事里,就像是书中的“我”一看到“先生”时就被他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特质所吸引了。越到后来才发现自己已被他深深影响,躲都躲不开了。
故事概述
青年学生“我”偶然认识了厌世的先生,成为忘年之交。先生学识丰富、家境优渥、夫妻恩爱,看似拥有完美的人生,却似乎总有着一种与世隔绝般的孤独。
先生在自杀前,写给“我”一封长信,解释他自杀的原因。同时它向我们展露的,是一颗不安脆弱的心走向破碎的全过程。刻画了一个在伦理道德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形象。
创作背景:
夏目漱石在世四十九年,正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四十九年。夏目漱石的作品反映和论述的几乎都是近代日本确立时期的日本社会中发生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事件乃至明治文明的形式及表现。
他的文字针砭日本文明社会的弊端,揭露金钱支配社会的丑恶现象,摆脱劝善惩恶式的教训主义故事格局,对人间社会洞察细微,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在当时的文坛中独树一帜。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首歌《洋葱》,越靠近“先生”的内心,就越难受,越心酸。他的那种自责,那种懊悔让他已经到了无法正式整个社会的程度。
一句诛心。年轻气盛的人总是会因为自己的好胜心或是虚荣心,说出伤人的话语,当时就是逞一时之快,但造成的结果却是悔不当初。
作者将人心原原本本地剖写出来,逼人直视其最不愿意被暴露的部分,自私,嫉妒,愧疚,懦弱,不堪一击……越隐蔽,越真实。
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留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因为当时的自己没有妥善的处理与别人的关系。于是自省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我们不是不敏感,也不是不自责,只不过是在逃避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