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是苦思冥想得不到结果,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或者某一件事,触发了人的灵感,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文学上称之谓灵感,佛学上称之谓开悟,就像苹果砸到了牛顿头上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洗澡发明浮力原理那样,量变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了质变。顿悟不会凭空而来,而是要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练习、试验、研究,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一段是孔子思想的中心,“克己复礼为仁”。 克就是剋,剋伏下去,含有心理的争斗意思,“克己”就是通过思想斗争,达到心理的净化。“复礼”就是恢复到礼的境界,礼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达到那个礼的境界才叫做仁。
孔子继续解释说,假使有一天真正做到了“克己复礼”的境界,就“天下归仁焉”就是归到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因此,仁的境界在于自己,要身体力行,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老师传的。
关于仁,在论语上半部的“里仁”篇中,孔子就讲了很多,比如“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等等,这些话只是讲仁的体、仁的用、仁的现象,仁的思想,仁的待人处世,没有讲到仁的本质。所以最勤奋的弟子颜渊要问孔子,如何用一句话定义“仁”,孔子给仁下了简洁的定义,那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颜回听了这个定义,觉得还是太高大上了,于是他继续问。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说,仁的道理很深,能否给个引子给我们入手,也许可以进入“克己复礼”的境界。因此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消极的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地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熏陶自己。这下子颜回彻底懂了,他说:我虽然很笨,不大灵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熏陶内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这种方法,慢慢去达到那个“克己复礼”的境界。
达到仁的境界很难,相当于是顿悟的境界,只能退而求其次进行渐修,那就是借助外力来熏陶内心,管住自己的眼、耳、鼻、身体,从日常生活中以仁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向仁的境界靠拢。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字仲弓,他是孔子表扬可以南面,具有帝王之才的弟子,他向老师问仁。孔子说:出门到外面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要像对待贵宾一样,对所有人都要恭敬,礼貌,不能看轻任何一个人。为老百姓做事,要像承担大祭那样庄重和肃穆,以诚敬的态度来管理人民,这就是仁道。
你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在邦国和他人没有怨恨心,没有什么遗憾的事,在家里也做到心中无怨。这两条是很难做到的,不仅要家庭和睦,还要社会和谐,做到于己于人都无怨尤,就是真正的仁行。冉雍听了以后说,我虽然没有高度的智慧,但是我会朝这方面努力。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仁,孔子的答复又不同了。他说:有仁道的人,在讲话的时候,不随便说话。这个“讱”就是忍。司马牛说:讲话慢一点,不随便放言高论,这样就叫做仁吗?这个很容易嘛!孔子说,你不要看得容易,真做起来很难,你能不高谈阔论吗?司马牛再问怎样才够得上作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觉得这个也很容易,他疑惑地问:只要没有忧愁,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孔子知道他弄错了,告诉他不忧不惧是不容易的,要随时反省自己,内心没有欠缺的地方,没有遗憾的地方,心里非常安详,才能够无忧无惧。
三个人问仁,孔子回答都不一样,告诉最优秀弟子颜回是“仁”的哲学定义“克己复礼”,和行动指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仁的最高层次。回答冉雍的是“仁”的用途,用于人际关系,待人如待贵宾;用于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是达到家人和睦,社会和谐。这是仁的第二层次。对官场人物司马牛,按照他喜欢放言高论的特点,告诉他,仁就是慢慢说话,或者不说话,要说也说实在话。这是仁的最低层次,从日常的说话做起。
所以综合来说,仁就是修行,从说话开始,然后用于待人处事,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仁的境界。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仁的要求进行自身修养,达到悟道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