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小到大,“小胖”这个昵称一直伴随着我,也无数次的立了flag,为了减重使用无数方法,碧生源,按摩胃,健身房,节食辟谷,生酮法等等,通过丰富的理论知识+实战经验(大多数是失败经验),减重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件难的事情。在各大平台上搜【减重】,有太多太多的产品与方法,很多人花了报了健身房,买了减肥药,但最终的结果,大概率还是体重秤上的那个数字。
当我读到王福重老师的《懂点儿经济学》时,发现书中“资源配置”的框架,居然完美契合了减重的底层方法论。王福重老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曾长期担任央视、凤凰卫视、TVB、第一财经、德国电视二台(ZDF)等经济频道或节目的特约嘉宾。
《懂点儿经济学》封面第一,生产什么
我们需要很多东西,但生产需要投入资源,资源却没那么多所有东西不可能同时生产出来。这就需要做出决定,生产最想要的东西,放弃其他的,至少暂时放弃。这就叫“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同时也是放弃生产其他的过程。
比如一个农民,只有1亩地,可以种玉米,也可以挖池塘养鱼,选择种玉米就要放弃养鱼。
再比如今晚首映的大片你期盼好久了,但明天期末考试,好多内容没弄清楚。这也是“生产什么”的问题,怎么办取决于看电影和考试过关哪个对你更重要。
以前总给自己定减肥的目标,一年总是要定好几次减肥目标和计划的。想尽了各种办法,健身房,节食,拿小本本天天记体重什么的,最终结果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变化的只有年龄,而体重称上的数字却是相当稳固。
相信很多人都定过“减重的目标”,但很多人的结果都无比惨淡。很多人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有的说是缺乏决心,科学方法论或是坚持不懈的毅力。但我多年的经验来说,这些都不是关键的原因。论决心,大家都有决心;论方法,网上有大把的资源,知乎的文字不够还有B站的视频。失败真正的原因是忽略了资源的投入。
一个人想要内心通达的行动起来,最好的状态是:情绪、认知、行为三者合一。但我们在定减重目标时,却往往忽略了目标实现所需的资源投入量。很多人想像中的减肥,是每天少吃一顿饭还好不难呀,每天运动1小时不难呀。
试想一个场景,早上7点30起床,8点30到公司上班,从上班开始就忙碌的工作,到了下午6:30下班。7:00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家,如果有孩子还需要带娃,处理完家事,此时你的大脑,身体,情绪都希望获得自由,期待愉悦,享受放松。而这1顿饭,1小时,大概率是没有能量实现的。
所以想减重,我们不妨先拉个时间清单,看看每天自己在某个时间在做什么,再看看自己计划在哪个时间实施计划,会失去什么。与其说计划如何减重,不如说是计划牺牲什么,来换取体重的下降。权衡过后,让情绪、认知、行为三者合一,更有利于减重的实施。
第二,如何生产。
生产可用不同的方式,也就是不同的投入资源组合进行,而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北方农村收割小麦,可以用人力收割,也可以用收割机,如今是以收割机为主;把煤从山西运出来,可以用火车,也可以用大货车。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所谓“最好”就是最省。用飞机运煤技术上也可行,而且最快,但没听说有人这么干过。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制定目标时要重视资源,而第二部分,其实是讲“减重的路径”。
哪种减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呢?可能你会去听知乎小红书上的分享,B站的视频讲解,还有可能报个健身房听听教练怎么说。但对你来说,这些都不是最好的方法,“最省”的路径,才是对你来说最好的方法。
这里我要引入两个词“标准”与“基准”,基准和标准有什么区别?
用通俗易懂来说:标准,专家定,要求你遵守;而基准,你自己定,用来自我超越。
为什么要定基准呢,这样更符合现实操作。自己的基准,自己制定自己遵守。遵守不了的时候自己改善。当然了,一切都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来做。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来源于专家的方法,计划,行动,就是最好的,其实未必。因为这些专家远不如你更了解你的生活细节。每天都可能会有变化,我们也有自己的习惯于需求,无视这些,强加一个标准让我们来执行,效果未必是好的。
就比如,在专家严重,每天碳水摄入量是一道计算题,而对你来说,很难长期有完美条件来帮助你实现。我们可以做的是,用一碗米饭,3/4碗,1/4碗来制定自身计划。
所以,减重最好的路径,是基于外部知识再加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所以,由你定出来的,最符合实际,额外消耗最少的路径,才是最好的路径。
第三,为谁生产。
这是分配问题。分配就是决定整个社会产出中,每个人占有多大份额。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的东西,怎么分配到个人以供消费之用?这就是“为谁生产”。不管贡献大小平均分是一种方式,按照贡献大小分是另一种方式。
谈完目标与路径,我们再来聊聊,为什么而减肥——动力机制。
计划与实际关于动力,我们要关注到动力的续航情况,因为生活充满“计划之外”,充足的续航,才能帮助你遇山开山,遇水渡水。
想看续航,就要看目标在满足你的什么价值,或者你为何而出发?
这个价值需求,是长期存在还是一次性的,这个价值是否能长期来提醒你呢?
回答完这两个问题,相信你会对自己的动力有一个更清晰的 认知。
下一期,我将分享:如何打造自己的长期动力,通过机制,通过外部设计,持续为自己补充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