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喇嘛千诺”意思是:我的上师,您知道我的心,您了解我心中的痛苦、哀伤,请您怜悯我,慈悲我,请您庇佑我、救助我,请您勿忘我、勿舍我。
2、喇嘛(音译自藏文:བླ་མ,藏语拼音:lama,威利:bla-ma),藏传佛教术语,意为上师、上人,为对藏传佛教僧侣之尊称,长老、上座、高僧之称号。"嘛"是对待一切众生犹如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慈悲,是慈悲至高无上的意思,有这样至高无上慈爱的人,叫做"喇嘛"。喇嘛也是"上师"与"和尚"的意思
‘千诺’为‘请鉴知我!请了解我!’因此,‘喇嘛千诺’可解释为:‘我的上师,您知道我的心,您了解我心中的痛苦、哀伤,请您怜悯我,慈悲我,请您庇佑我、救助我,请您勿忘我、勿舍我!
哈罗,我是卡卢仁波切,很高兴和各位见面。 我只想说几件事: 上一次透过视讯给各位开示,那是去年10月份,我去了印度和台湾之后,因为忙碌便没有再上传视讯与大家分享佛法。 我想谈谈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以及上师和弟子间应该和必须是怎样的关系。我想这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与上师非常亲近,真的有助於迅速增长对佛法的了解。我们会认为:「啊,与上师愈亲近,我们就会愈了解佛法;我们接受愈多的法教,我们就会愈能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一种看法。 另一种看法是,我们阅读愈多的佛法开示和修持,愈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佛法和修持。有这麽一种看法。 另一种是,想见上师就去见,有时间时就去见上师。
在接受法教和灌顶后,我们通常会这麽想:「喔,现在我已经得到加持和灌顶,接下来的几个月,或是到下次再见到伟大的上师之前,我应该没有问题。」自己缺乏动机,缺乏实持佛法的欲望,只关心有没有得到加持和灌顶。 加持和灌顶,我并不是说它们没有帮助,这些当然会有帮助,但在这三者之间[加持丶灌顶丶修持]要取得平衡,这点非常重要。 首先,在21世纪中,要找到一个正确的上师真的很困难。
同时,现今我们我们非常丶非常丶非常执着於一个对的上师应该是怎麽样的形象,我们会说:「喔,上师就是应该要这样。」我们对上师会有一种奇妙的幻想,例如,上师应该要跟佛陀一模一样,绝对没有问题丶没有过失丶没有误解,完完全全能够知晓过去丶未来和现在。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然后,还有些人会想:「喔,既然我们是密乘修行者,他(上师)就应该要像伟大的瑜伽士一样,会在空中飞,能够示现神通幻术。」我们倾向於寻找这样的上师。
我认为,大家必须找到平衡。在佛教历史中所发生的,以及伟大上师的故事,那绝对是真的。当然,我个人也对所有伟大的上师有着强烈的虔敬心,但这应该要另当别论。 毕竟,大家不应该给自己压力,认为:「我必须要有个上师。」当然,经常提醒自己我们需要一个上师,这当然是好的,但问题在於,现在每个人其实都在夸大这样的想法:「啊,如果你要修持佛法,那你就一定要去找一位根本上师。」一位根本上师,我一定要找到根本上师丶根本上师丶根本上师。我们给自己「一定要找到对的根本上师」的巨大压力,但有时最后的结果,就是误入歧途。
我们不要为了找上师给自己压力。这是第一点。在第一阶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佛教丶佛法的义理,而不是马上跟随一位上师。现今我们有这麽多的不同的书,有这麽多伟大上师的开示,相信各位不必只专修於一门,大家可以从不同伟大的上师处,得到不同的法教。可以阅读这些不同的书籍,我们可以获得大量丶大量的资讯,但是光靠阅读和研习,无法帮助我们在自心中找到稳定或根基。
要获得自心稳定及根基,我们还要透过禅修来分析自心的状态。一开始,我们当然要学习一些禅修的技巧,在哪里禅修,同时我们需要有一位佛法的指导者,我们必须能够自在地跟佛法的指导者见面和交谈。而这个佛法的指导者,可能是一位喇嘛,可能是一位仁波切,也可能是一位好的修行者。
你知道一个好的修行者,不一定要有名气,我们需要的是他的功德特质。名气可以透过宣传手段来造就,而其背后可能有着各式各样的目的,受到许多不同的人的操弄。只因为某些上师很有名,并不代表他们就有适合当我们上师的特质,不见得他们就真能帮助我们。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我们可以跟他谈任何事的人,一个我们可以定期见面的人,他可以帮助我们藉由禅修,止的修持和观的修持,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带来某些转变。
从非常基本开始,先找到一位佛法的指导者。刚开始时,非常重要。我不会建议各位马上去找根本上师,我不建议马上找仁波切或根本上师。我会建议大家先找到一位佛法的指导者,他可能是一位仁波切,可能是一位高证量的大菩萨,甚至可能是一位修得比你好的善知识。 你可以从这个非常简单丶非常基本的事情下手。我认为这很重要。
我们很多人总是逼迫自己要有上师丶上师丶上师。各位都知道,跟一位上师结婚或和上师非常亲近,并不会让我们成为证悟者。事实上可能更糟。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佛法,不是那个人。 既然此人没有任何执着的将佛法传授给我们,我们必须在伟大上师的佛行事业中,看到修行的典范,看到修行的典范,循序渐进地在自己的体验中,找到启发。
一旦我们找到修行的启发和典范后,应运用在自己身上,如此我们就能够从自身的痛苦丶自身的迷惑中解脱出来。因此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 因此,找上师,不代表我们就要去依赖他。找上师,指的是透过伟大的上师所示现的典范和启发,对上师不带执着之下,同时我们领受所有法教,依着他们的口诀及佛法教授,我们就能够获得解脱。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太过自信,而是应该好好分析丶观照自心。现今,我们过於专注在自己实际练习的次数上,接受过几次的灌顶,念诵念了多久,咒语累积的次数有多少,这些跟了解佛法修持的目的,甚至连一点边都沾不上。 修持佛法的真正目的,是减少我们的散乱,不是你能念诵多少次,不是你能观想多少次,也不是你有多少可以谈论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谈论佛法真美好,因为它全部是真理。但如果我们活在对所有美好辞藻的幻想中,而不去运用在自己身上,没有去了解佛法的实义和精髓,那势必我们会再度活在迷惑之中从人生痛苦的迷惑中出来,然后掉进对佛法的迷惑中。执迷於此美好世界的所有种种,同时困入其中,而没有将佛法运用在自己的身上。
这个小问题是由执取有我,自我(我执)引起的。所有这类重大的误解,其实它的肇因非常简单——它真的丶真的丶真的很简单。怎麽说简单呢?它起源於我们自己,不是起源於伟大的上师。
因为我的前世丶善业丶恶业,所以我无法了解佛法;因为处於21世纪的关系…。」我们必须停止责怪(生在)21世纪丶责怪业力,责怪上师或自己。停止责怪。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分析,阻止我们进步的究竟是什麽。 拿持咒来说,它的主要目是让心比较不散乱,并找到自心的明性。
我们的身以禅坐安住,我们的心专注在明性。可以从观修本尊,到简单的像是对光的观修,至於我们的语,我们念诵咒语。当我们的身丶语丶意都处於自然的状态时,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会有平静丶有智慧丶有喜乐丶有慈爱,自自然然,一步接着一步。 所有这些对修持佛法的重大误解,对这些造成痛苦的成因的误解,都是肇因於我们的我执。
这点对大家都非常重要。 因为每当我们生起愤怒丶嫉妒或我执时,我们往往会不加检验地跟随着它,跟随着它而没有觉知到自己的行为,而这才是问题的起因。那麽,为什麽我们会有嫉妒?嫉妒是当我们看见别人快乐丶成功丶有所成就时,我们其实没有随喜他们,反而感到不快乐。但这个因别人而起的不悦感,它并不是由别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它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的喜乐吗?不,不是的。它是因为我们缺乏智慧,而缺乏智慧是因为我执的缘故。
当我们具有过度的我执丶太多的我慢时,负面的举止自然就会增长,接着绝对会让我们的人生(生活)变得非常复杂,我们的人际关系,婚姻,佛法修持变得复杂,就算你是一个人独居,也会造成一大堆问题。我们的世界本来就已经有很多的痛苦,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弄得更糟。修持佛法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解脱,不仅是自己从无明中解脱,我们还要为他人树立榜样。
这麽做,我们就是已经在追随菩提心的脚步了。菩提心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按照历史上诸佛菩萨的行谊,跟他们做的完全一模一样。其实,总是为他人着想丶关怀他人丶不起嫉妒丶对人慈爱尊重,这些已经是在行菩提心之道。
若我们专注於灵性的佛法的修持,当我们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实修时,我们便会有许多的发现。 我想,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专注在正确的指导上,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如何得到正确的指导?当我们修法时,一旦发现自己的散乱有减少;当我们禅修时,发现自己的心更加平静清明,当我们认知到这点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知道自己有得到正确的指导。
在遥呼上师祈请文中说的:「首先,我们不仅自己的修持抓不到重点。并且,我们高谈阔论地好像自己已经证悟了一千年。」这样不仅伤害自己,也对别人造成困惑。 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大家都要谦虚丶要脚踏实地,这是做人处事的准则,也是修行者的座右铭。确实了解这点很重要。
我们应该看看佛陀的开示。佛陀并没有总是高坐在法座上谈论菩提心。有时当人们因为地主丶农地的作物问题而困顿,寻找解决的办法时,佛陀会给予他们忠告,帮助支持他们。在某些人遭遇到人生的逆境,试着为自己找到第二个出路时,佛陀在他们的身边,总是试着协助他们。佛陀并没有说:「生命是丑陋的。」佛陀也没有说:「我们有的就是痛苦,因此我们都必须修持佛法。」佛陀没这麽说。
佛陀说的是:「我提供你一个方法和可能性,能够让你更加了解自己,它能够带给你更多的稳定。但你是否要遵循它,这取决於你自己。」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必须进行闭关。当然,听闻佛法开示是非常愉悦的,它就像是我们的耳朵享受着音乐和歌词一般。但如果我们从来没有自身的体验,那我们永远看不到佛法的价值,也永远不会认为有必要将法教融入生活当中。 因此,我们要从非常务实的层面上去了解佛法,我们要切合实际,也要接受法教,并且重要的是自己要实修,尤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闭关,这非常重要。
每每讲到闭关时,我们总是这麽想:「喔,我必须去圣地。我必须去山上。」其实闭关的地方,就是不容易让我们分心散乱的地方,你知道闭关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地点。但在一开始,我们需要选择地点,我们需要选择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