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中的延迟选择行为
延迟选择指个体在应该作出选择的时候却决定不作选择, 包括推迟选择(如选择延迟选项) 或拒绝在可选项中选择一个选项。 决策时间可以通过作用于决策策略和对不同信息的关注程度来影响延迟选择行为。他们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决策者首先进行选择决策, 即在提供的可选项中作一个选择, 当难以作出一个恰当的选择时, 再进行延迟决策, 即决定在目前的可选项中选择, 还是延迟选择。在选择决策阶段, 个体主要关注于选项间的不同特性, 而忽视共同特性; 而在延迟决策阶段, 个体则会倾向于综合考虑所有的特性。时间压力可以通过提高非补偿性策略的应用(选择决策阶段) 和提高对独特特性的关注(延迟选择阶段) 来影响延迟选择行为。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 人们会更多地采用非补偿性策略, 从而降低了选择的难度, 进而提高了决策者的选择倾向。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 决策者也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关注独特特性, 因此, 对于优点特异性选项对(可选项间具有共同的不好特性和不同的好特性) 而言, 在时间压力条件下决策者会更倾向于在可选项中选择其一。但研究也发现, 对于缺点特异性选项对(可选项间具有共同的好特性和不同的不好特性)
后悔是一种当个体设想, 假如实施了另一种不同的行为, 本应该获得更好的结果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 它是一种基于认知的负性情绪。个体通常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减少决策可能导致的后悔情绪, 而延迟选择是避免后悔的途径之一。
选项间的相对吸引力会影响决策者的延迟选择行为, 当选项间的相对吸引力降低时, 决策者会产生更强烈的偏好不确定感, 从而使他们更倾向于延迟选择, 以避免这种由不确定感所带来的决策冲突。与有优势选项时的选择相比, 当没有优势选项时, 被试更容易延迟选择。也发现, 随着选项间相对吸引力的减少, 由此引发的偏好不确定感会导致延迟选择行为。发现, 当向被试提供的是特性值的范围而不是具体的特性值时, 被试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 这可能是因为此时个体较难确定自己的偏好, 所以通过延迟选择来降低偏好不确定时所面临的心理冲突。
决策者会依据决策任务来选择决策策略, 而决策策略会影响决策难度, 从而影响人们的延迟选择行为。
前比较后悔和后比较后悔。例如, 在购买一种产品时, 如果购买时的价格比购买前的价格高, 我们会产生前比较后悔情绪; 而如果购买时的价格比购买后的价格高,我们则会产生后比较后悔情绪。人们通常会在权衡这两种后悔情绪的基础上决定选择的时间。当购买时的价格比购买后的价格高时, 个体会体验到更强烈的后悔情绪, 也就是后比较后悔情绪比前比较后悔情绪更为强烈, 所以当被试知道会获得选择后的信息反馈时, 为了避免更强的后比较后悔情绪, 个体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
决策过程中激发的负性情绪对延迟选择行为的影响决策过程中激发的负性情绪也是产生延迟选择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来自于情绪性权衡困难的研究。在情绪性权衡困难条件下, 负性情绪最小化也成为了决策的一个基本目标, 而延迟选择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降低负性情绪的目标。当决策情景使个体难以确定自己的偏好时, 个体就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 二是负性情绪避免假设, 即认为决策情景将会引发负性情绪, 个体会通过延迟选择来达到降低负性情绪的目的。其实上述两种解释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相互支持和补充的, 它们分别从认知和情绪两方面探讨了延迟选择行为的原因。
无论是对偏好的不确定, 还是决策所导致的负性情绪, 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共同的因素———选择难度。简言之, 当难以作出选择时, 个体就会倾向于延迟选择。虽然字体的可读性与决策任务本身的难度无关, 但与以标准字体呈现决策信息的条件相比, 当信息以一种更难阅读的字体呈现时, 被试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他们的研究延伸了选择难度的涵义, 认为任何影响决策过程体验的变量都可以影响延迟选择行为, 即使这一因素与决策问题本身无关。
“分离效应”是指当信息的不同结果分别以确定的形式呈现时, 不管信息结果如何, 对决策行为没有影响; 但如果信息以一种不确定的形式呈现给个体, 则个体会倾向于延迟选择以获得这种信息的确定结果, 而且新获得的信息将对随后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研究者认为只有当被试可以将延迟选择的原因构建成是为了获得确定的信息(如不确定、有延迟选项的条件) 而延迟选择时, 延迟选项才会对随后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