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上课,老师让我们做了个小游戏,游戏活动就是每组的第一个人跟第二个人传一句话(只能说一次,语速语调什么的第一人可以自由把握),然后由第二个人依次往后面传话(此时不限制次数),最后由小组末尾人说出所要传的话,当然大前提是不可偷听。
我们组七个人,我是第一位,当我拿到小纸条上看到上边的话,觉得超简单,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小纸条上的句子就是:所谓深情挚爱,不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来,一个人吃饭没有两个人吃饭开心。
可等到最后一个人说出来,就已经完全不对味了,她说“所谓争执,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来一个人吃饭没有两个人吃饭香。”
当时我已笑喷,内容竟错那么多,然后听第二组传话的结果,就更离谱了,意思完全是相反的,第三组内容与开始小纸条意思也是完全无关。
当时由于人不是特别多,我们就分了三组,后面两组比我们组稍微人多一点,大约9个人吧。
虽然这个小游戏不是一个科学实验,而且结果在活动中会受到参与者不同心态、能力差异的影响,但从这个小游戏,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我们平常的沟通真的有效嘛?
还记得在看完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后,自己曾写了一篇文章“在生活中,我们怎么表达自己”,当时觉得卡佛笔下人物不幸的来源绝大多数来自于语言的无奈,也就是他们不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与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所说的语言孤独现象很符合。当时我觉得沟通失败主要有三方面体现,我说,你不懂;我说,你懂装不懂;我说,你不懂装懂。
可是,在今天做了这个小游戏后,我觉得自己忽视了另一个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我说,你懂但是是你自以为的懂,也就是说,我们的沟通在我们认知层次上是不同的,一句话,我传递的是这个意思,而你,把这句话听完也觉得自己听明白了,但是你却理解成你所认为的意思。
这在职场中,应该很常见,所以职场中为了避免这种失误,一般传达任务时下级都会给上级进行反馈。但是,我觉得这种习惯我们也应该带到生活中去,特别是在爱的表达上。爱他,就要让他感受到你的爱。
譬如说,很多父母,是很爱自己孩子的,但是他们以为孩子知道他们是爱他的,所以他们忽视了孩子的需求,一味从自己的角度去赋予爱,从没想过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爱。你表达的是爱,可在孩子看来却不是爱,特别是孩子还处在婴幼儿期,你们俩的认知层次相差的最多,你打骂他,他还以为你要抛弃他呢。
不知你是否时常在路边看到这样情景,一个孩子站在那哭的撕心裂肺,而孩子父母站在另一边,也是一脸伤心,但还一直在问“以后还要不要这样做了”,非得得到他肯定答案后才去抱他。诚然,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教育,但我想除了这个方法,如果仔细思考的话,应该还有另外比较有效的方法。而这其实就是父母跟孩子不会沟通导致的。
还譬如说,谈恋爱时,我们经常怀疑另一半是否爱我们,特别是女性,更是在意。其实,只有在这段关系中感受不到爱的人才会这么一直追问着爱,你说你爱,但你的爱没有让她感受到,那么就相当于不爱,所以她才会那么索要爱。所以适当进行一些感受反馈沟通也不错。
我们时常说,爱需要你的付出,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你表达出来,而这所有做法背后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对方能感受到你的爱,所以,如果你爱他,那么就让他感受到你的爱!
注:本文“他”是泛指,无性别之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