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姻育儿心理
专家否定的起跑线,真的不存在吗?

专家否定的起跑线,真的不存在吗?

作者: 李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17-05-09 07:08 被阅读34次

前几天,在一个育儿群里看到父母们交流,都在说孩子叛逆,不听话,学习不主动,总是玩手机。我忍不住插了几句嘴。

和大家讨论了一下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之后又讨论了是否要夸奖和表扬孩子。有的家长说给孩子肯定还是有必要的。
我说:肯定和表扬不一样。
家长说:顺其自然不错,太过强求的东西都不好。

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同样的话我也听别的家长说过。

听到这样的话,我真的觉得很无奈,但是我真想说:做家长,不能一边嫌孩子叛逆,一边拒绝改变啊!

记得很多年前听过一句话,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观念,当时深以为然。今天,自己做了家长,并且接触了很多家长之后,我认为,不仅父母的观念,还包括父母的思维模式,以及父母是否愿意学习改变,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最近,有关阶层固化的讨论很热烈。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贴子,发贴人是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

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使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国的阶级固化现象。

我们国家博物馆平时应上级部门要求,负责给北京市的中学生上课外历史课,所以全北京市所有中学我们讲解员都接触过。有一次,北京东郊的某个中学来国博上课,因为他们学校离市区非常远,所以比预定时间晚到了一个小时,可是这个迟到的学校到了博物馆以后,老师上来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提前一个小时返校。这样一来,这个学校真正的学习参观时间也就不到20分钟,正常学校的参观时间应该是2个小时20分钟的。

我很惊讶,就问带队老师:“您为什么这么着急回去?”
这学校老师说了一个牛逼至极的理由。
他说:“学校订了营养餐,送餐公司如果多等一些时间是要多收费的,我们必须得按时赶回去吃营养餐。”
这句话一瞬间就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价值取向。”
在“按时吃营养餐”和“到国家博物馆上专题课”之间,这个学校认为前者要比后者有价值的多。
那么这种价值取向的学校给我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呢?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上非常糟糕,
至于我们有的同事后来回办公室抱怨说,这学校初二学生的表现简直差到了无法正常教学的地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东四附近的某著名重点小学,这个学校也曾经组织小学生来国博上课。他们的课
并非上级部门要求,纯粹是学校自愿的,说是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这学校的小学生是什么水平呢?
我给这些学生上课的时候问他们一个问题:“小朋友们,北宋之后是哪个朝代呀?”我希望引导他们说南宋,进而引出岳飞抗金的故事。
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伪楚。”
……………………….
这是当时女真人在把北宋政府一网打尽之后立的一个傀儡政权,因为存续时间太短而且没有合法性,所以在历史中几乎没有存在感。除非是扣过这段历史,否则根本就不太可能知道这政权。
当时我就脑门子冒汗,但是强掩笑容说:“啊,那你说说为什么是伪楚呢?”
小朋友说:“因为张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赵构登基是在五月~”
听罢此言,我脑门子哗哗冒汗,哗哗地冒汗,呲牙说:“你真棒。”
那天那个重点小学的小朋友们(五年级)给我留下了极度深刻的印象,他们的知识,眼界,表达能力全面碾压之前那个中学初二的学生。
还有一个细节形成了更剧烈的对比。当时我看时间,已经快过了饭点了,就说:“同学们,快过饭点了,咱们先去餐厅吃饭吧?(国博内部餐厅)再不去的话,餐厅关门就吃不上午饭了。”
那个带队老师回头问那些孩子:“你们是去吃饭还是继续上课?”
所有的小朋友都无一例外地高喊:“继续上课!”
带队老师回头看着我一脸歉意地说:“老师,真对不起,孩子们下午和晚上还有其他的课程,怕是来不及吃午饭了,能不能麻烦您继续给同学们上完课?您喜欢吃什么?我去帮您把饭买好。耽误您吃饭,实在是对不起,我们一个星期才能来一次国博,确实不容易,您原谅我们。”
我听完这话,不仅不觉得饥饿和辛苦,反而备受感动和鼓舞。非常开心地为同学们上完了剩下的课程,整个过程中,那些五年级的小朋友和我互动的非常好,什么课堂纪律之类的事情我根本就无需费心。那些孩子的素质简直好的没边了。
我说的这个重点小学,如果说出名字来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
这学校里的学生家境优渥,家长大多是社会精英,学者名流,政府官员,驻外使节,企业高管。
成百上千个精英家庭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所学校里,而这些携带着各个家庭的气质,资源和价值取向的孩子们又在这所学校里形成新的共振。
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们不至于局促于眼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更长远的积累和沉淀上,做出了在更大时间尺度上的正确选择。
如果仅仅拿一个精英家庭的学生和普通家庭的学生做对比的话,可能会有失偏颇,但是如果把两个学校的学生放在一起对比的话,那种大数据量体现出的倾向在感官上是显而易见的。
我也不怕招人烦,说句特别俗气鸡汤的话,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阶层上实现翻盘,那都算得上是人中龙凤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们仅仅做到不搞砸了就已经能在上层了,可他们不仅没搞砸,还往往做的更好。
各方合力使得这些精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超凡的优势,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相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的优势是会扩大还是会缩小呢?
这个社会的阶级会不会进一步固化呢?
这恐怕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的问题了。

读了这个贴子,您有什么感受和看法?
我想到了起跑线的说法。

前几天,参加我读书会的妈妈写了一份收获和总结发在我的公众号上,这位妈妈写的很感人,我也深受触动。编辑完成后发表时我把文章发到了几个群里,由于是同时发好几个群,没注意发到了一个不允许发链接的群里。我当时没发现,发现时已经撤不回来了。

那也是一个有众多家长的群。

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不满,说应该维护群里的秩序,不允许发广告,哪怕是改头换面也不行。我对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同时心里也是深深的遗憾。

我遗憾的是家长的关注点,如果家长关注的仅是文章末尾的读书会介绍,而不是自己能从文中收获什么,对自己养育孩子有没有帮助,我真的觉得挺遗憾的。

一位朋友和我说她孩子学校的情况,我听了也是唏嘘不已。

学校要开运动会,要求各班统一服装,老师和家长商量了以后,决定给全班孩子买一套统一的班级服装,费用由各家自己出。家长们在淘宝上各种筛选,选定了商家,由家委会的家长统一购买。服装买回来了,问题也来了。家长们嫌衣服质量不好的、嫌颜色不够鲜亮的,各种抱怨。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是家委会的家长故意把质量不好的服装给自己孩子的。家委会的成员们真是百口莫辩。没办法,他们只好与商家交涉,商家同意不合适的、有质量问题的可以调换。可家长们还是不高兴,嫌耽误他们时间,要求家委会的家长负责调换。家委会的家长很委屈,自己费心劳力的把衣服买回来,却落了一身的不是。

衣服价格并不高,考虑到孩子们长的快,大家一起选的时候就选的便宜,也仅是为了孩子们运动会一起穿,给孩子们有个集体荣誉感。过程里,没有谁是独自决定的,决定是家长们共同做出的。只是家委会的家长负责执行,却招来了家长们这么多的挑剔。

我想,这件事反应的就是家长的思维模式和关注点。衣服不合适可以换,但关注点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却难以更换。

当父母仅关注眼前,仅关注是否触犯自己利益,仅关注孩子当下的分数,恐怕就难以关注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更难关注孩子长远的成长了。

专家们一再强调教育不是短跑,是长跑,起跑线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起跑线。我也并不赞成“子不教,父之过”的教养假设,但是,看到这些事件,我也真的感到难过,有什么比父母自己的成长更能引领孩子的成长呢?

我要反思,专家否定的起跑线,真的不存在吗?

相关文章

  • 专家否定的起跑线,真的不存在吗?

    前几天,在一个育儿群里看到父母们交流,都在说孩子叛逆,不听话,学习不主动,总是玩手机。我忍不住插了几句嘴。 和大家...

  • 怎么看书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而不会有白看的感觉?

    总认为不存在,真的不存在吗?

  • 变,一直存在着

    不变,真的存在吗? 舒适圈,真的存在吗? 你以为在所谓的舒适圈里,真的就不存在不变的吗? 这样的舒适圈,又真的舒适...

  • 什么是你唯一拥有的?

    时间存在吗? 时间存在吗?咋看是个愚蠢的问题,时间怎么会不存在呢?但仔细想想,时间真的存在吗? 我们用来描述时间的...

  • 2019-03-16

    我用盲人摸象的寓言来举例,这个时代是没有专家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学习。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每天都在新的起跑线...

  • 时空旅行存在吗?难道不存在吗?

    关于时空旅行的概念,很早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来了,真的存在吗?难道不存在吗? 人类往往比较愿意去相信一些神奇的想法,...

  • 你说爱情真的存在吗?

    你说爱情真的存在吗? 当你看到自己老一辈的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夕阳下,一起散步的画面。你能说,爱情不存在吗...

  • 2021-01-04

    台湾儿童教育专家洪兰教授说: 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主动地学习效果最好; 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3岁定终身”等...

  • 看不见真的不存在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看不见的我就不相信 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 这话咋听起来也好像是在理 现在的人也大多是这种观念...

  • 在微信小程序环境下,获取window对象

    众所周知,微信小程序的js中不能使用window对象以及document对象。难道他们真的不存在吗?事实并非如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专家否定的起跑线,真的不存在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cb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