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983295/52773ed433e8d6b0.png)
分享这种行为似乎一直伴随着人类成长。小时候,父母就教导我们说,人要懂得分享。所以我们会将糖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但是从定义上来讲,这样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分享是强调自己的拥有权的。就像在知乎分享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所有权还是你的,需要申请转载。它让我们所拥有的物品也好,知识也好,拥有了额外的价值,当这种价值让我们产生冲动时,它就如传染病一样,向周围的人群扩散。
传染源-传播者
和病毒一样,分享的动机产生是很难控制的。《纽约时报》于2011年10月发布的一份关于人们在网上分享行为的调查: 分享是人的天性。当用户遇到好内容(有用的、有启发意义的、简单的、令人愉悦的),他们就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去分享。想想自身,应该会感同身受吧。当然,冲动产生之后,会通过一些途径去分享给希望传达到的对象。
传播途径-渠道(平台)
接收者到发送者,中间还隔着传播渠道。线下的渠道,分享隔着时空,线上虽然能做到跨时空分享,但是需要渠道。最直观的途径就是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种平台了。一个个平台其实就是一个个分享的途径。他们是连接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桥梁。从实物的租赁平台,到信息的分享平台。
社交媒体通常是常用的分享平台,它的途径作用体现为,它能开放或关闭自己的分享入口,来实现分享过程的控制,也就是为什么说分享是一种可控的传染病的原因。微信将抖音的分享入口关闭,那么只在微信的用户,便无法接触到抖音上的内容。不过,抖音同样是一个短视频分享平台,也是一种传播的途径。切断的原因是防止抖音的“传染病”侵蚀。用户的时间是一定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们被一个平台“感染”时,使用另一个平台的时间和可能性就会下降。因此,渠道和入口的作用才会如此重要。
易感人群-这里讲的参与者
张小龙曾披露过用户在微信上的阅读偏好:80%通过朋友圈阅读内容,20%去订阅号挑内容阅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的数量以及产生的速度都在快速地提高,说到底是因为分享的门槛变低了,但同样地,分享也是帮助我们筛选的手段。自媒体的出现其实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从心里学的角度讲,自媒体要想成功,核心的一点就是给用户想要的。人们通常会存在认知偏误,往往更倾向于接受感兴趣或能够印证自己观念的信息。因此,标题党存在不如说是我们这些参与者的选择。所以这种传染病是可控的,因为我们能很明显地发现这些,是否去触碰就取决于他们对我们的吸引力。所以它是可控的。
总结
当分享产生时,它会希望选择渠道与“感染者”,这一过程在互联网产生后,门槛被大大降低。如何帮助他们产生分享的冲动,如何聚合合适的易感人群,让“感染”扩散,将是所有平台都需要去思考的。
网友评论